提起丹麦,世人脑中浮现的总是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哥本哈根自行车上的自由骑士,或是北欧幸福指数爆表的乌托邦。
然而,这个以童话闻名的国度,却在国际政治的暗面里,活成了“披着羊皮的狼”。
边用甜美的童话外交包装人设,一边为美国递上监听盟友的“刀叉”,将欧洲政要的隐私端上华盛顿的餐桌。
2021年,丹麦广播公司联合欧洲多家媒体踢爆惊天丑闻: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丹麦国防情报局的“绿灯”,在2012至2014年间,利用丹麦境内的海底光缆枢纽,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等欧洲政要的通话与网络数据。
丹麦,这个北欧小国,自此被钉上“欧洲头号内鬼”的耻辱柱。
更讽刺的是,丹麦政府一边以“受害者”姿态甩锅情报部门,一边悄悄与美国续签“电缆协议”。
这出“又当又立”的戏码,连安徒生复生都编不出如此荒诞的剧本。
01
丹麦的“卖欧”行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天时地利与利益算计的精准合谋。
丹麦地处北欧要冲,南接德国,北望挪威、瑞典,海底光缆如血管般连接欧洲多国。
全球97%的互联网流量经此传输,丹麦因此被称为“欧洲数据心脏”,是欧洲数据的“黄金十字路口”。
美国只需在丹麦的“心脏”上插一根窃听针,便能监听半个欧洲。
丹麦虽为欧盟与北约双料成员,却始终难掩“小国焦虑”。
通过向美国输送情报资源,丹麦不仅换取华盛顿的“特殊关照”,还试图在北约内部刷存在感。
法国24电视台一针见血:丹麦用盟友的隐私,换来了比德国更大的话语权。
自冷战时期,丹麦便是美国在北欧的“情报前哨”。上世纪90年代,两国秘密签署《电缆协议》,允许美国长期监控丹麦光缆数据。
这种“被绑架”的合作关系,让丹麦情报部门逐渐沦为美国的“外包商”,连丹麦外交部、财政部都成了监听对象。
2012年,美国国家安全局与丹麦国防情报局在哥本哈根南部的阿迈厄岛共建数据中心,专司截取光缆数据。
丹麦情报官员得意宣称:过去我们只能偷听片段,现在整个欧洲的数据大门已为我们敞开!
02
2015年,丹麦内部调查报告“邓哈默行动”出炉,详述美国窃听细节。
然而,报告被锁进抽屉,涉事情报局长拉尔斯·芬森沦为替罪羊,丹麦政府装聋作哑。
直到2021年丑闻曝光,马克龙怒斥“不可接受”,默克尔冷脸要求“彻底澄清”,丹麦才假惺惺撤换情报班子,试图“弃卒保车”。
面对欧洲怒火,美国轻描淡写回应“继续与盟友合作”,丹麦则被晾在舆论绞刑架上。
再后来,丹麦万万没想到,懂王上位以后,第一个敲诈勒索的欧洲国家就是它,这真是有冤没处诉说。
特朗普曾放话“买下丹麦的格陵兰岛”,遭拒后大骂丹麦首相“讨厌”;
拜登被问及监听丑闻时,只留下一句空洞的“不予置评”。
昔日的“亲密伙伴”,如今连一块遮羞布都不肯给丹麦。
丹麦的背叛,不仅是一国丑闻,更暴露了欧盟的内在致命伤:
欧盟至今未建立统一情报机构,成员国各自为战。
冯德莱恩虽提议成立“欧盟CIA”,但亲美派掌权的现实,让欧洲人担忧“新机构可能变成美国情报分店”。
德国议员森斯伯格直言:“监听与道德无关,只关乎利益。”
当丹麦为讨好美国出卖盟友,法国与德国为“北溪-2号”对美妥协时,所谓“欧洲团结”不过是政客的话术。
从“棱镜门”到“丹麦窃听门”,美国始终将欧洲视为“高级殖民地”。
德国《柏林日报》讥讽:跨大西洋关系?不过是主人与仆人的主仆游戏!
03
丹麦坐拥格陵兰岛220万平方公里领土,却硬要伪装成“4万平方公里的北欧小清新”。
这种战略模糊,最终让它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美国通过丹麦光缆窃听欧洲,中国华为遭西方围剿,全球数据主权争夺已白热化。
若不能自主掌控数字命脉,国家尊严不过是空中楼阁。
而今,这个诞生童话的国度,正在面临好大哥的宰割。
面对美国的压力,丹麦采取了多种手段试图自保,但效果有限。
丹麦决定增加20亿美元军费,并在北极地区部署侦察无人机和舰船,试图通过军事手段保卫格陵兰岛。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访问欧洲多国,寻求支持,但仅获得口头承诺,实质性援助寥寥无几。
丹麦试图通过游说公司影响美国国会,但特朗普的决策难以改变,游说效果有限。
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现实中,卖盟友的丹麦遭盟友唾弃。
国际政治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若连底线都出卖,终将沦为历史的笑柄。
哥本哈根港口的小美人鱼雕像,曾凝视着北海的潮起潮落。如今,她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