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4期,总第927期),原题为《大医丨治疗要让患者享受幸福生活——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 编辑鄂璠

“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自己与病人已经紧密相连,他们仿佛是我生命的延续,如同我的亲人一般。”马军说。


2021年10月,马军(右二)与团队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查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供图)

在距离圣索菲亚教堂不远的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内,71岁的马军平均每天接诊超过50名患者,他总是将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凑,因此养成了说话语速快、行走步履疾的习惯,即便是研究所的年轻医生也难以跟上他的步伐。

作为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马军架起了国内血液学领域第二代与第三代领军人物之间的桥梁,见证了中国血液学的发展历程。

马军坚信“医患一家,医药一家,医政一家”,致力于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在我的医学道路上,始终认为只有真正将医患、医药、医政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患者创造更长的生存期,实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马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投身血液病研究

1970年,马军完成初中学业,被分配至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实验室,主要负责临床血液病实验室的工作。“当时,我目睹了许多年轻人和儿童因患白血病而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画面’,深感这一领域的挑战与迫切需求。”马军说。

为深入钻研血液病知识,1972年,马军前往福建省三明市,在血液病专家陈捷先的血液临床实验室学习班学习血液病知识;1973年,他又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在血液病专家陈悦书的实验室学习。“当时,老一辈的血液病专家都在坚持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的执著与奉献深深打动了我。”马军说。

在那个年代,白血病患者的命运令人心痛,尤其是儿童患者,即使在一些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医院,也往往因为没有有效药物而在3个月内去世。

通过自学,马军系统完成了中专及大学的基础课程,并迅速掌握了所有常规检验项目操作技能。正是凭借着这份对专业的深入钻研和执著追求,1978年,马军获得赴日留学机会,成为公派留学生。

在马军出国时,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科还只有 12张床位,基本无药可用,遇到重病无法治疗,国内也没有做过一例骨髓移植手术。然而,当马军抵达日本后,他了解到东京每年能完成20-40例骨髓移植手术,已经有了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友病的血液八因子药物。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全面掌握最前沿技术,将其带回来为中国血液病人服务。

在日留学期间,马军凭借出色表现,成为日本血液学总会年会上首位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1982年,马军学成面临选择。当时,北京、上海等地各大科研院所和知名医院都曾热情相邀,希望留住这位难得的血液肿瘤领域归国人才;黑龙江省政府和卫生系统领导也给他抛出了“橄榄枝”,期望他能牵头在哈尔滨建立一家独立的血液疾病研究所。

经过深思熟虑,马军怀揣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决定返回哈尔滨。他只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要求:“让我当一辈子医生,当一辈子临床科研工作者!”

1983年,依托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科,马军创立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他用在日本攒下的200万日元购买了倒置显微镜、库尔特细胞计数仪、血小板功能仪、二氧化碳培养箱等设备,全部用在新成立的研究所中。

马军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与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干细胞研究中,全力以赴地推进相关工作。

1984年,马军通过造血干细胞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双克隆学说。1989年,马军建立层流病房(通过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无菌的病房)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迄今为止,他通过该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成功率为93%,白血病治愈率为74%,做重型再障贫血3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达87%,已有5例生存超过20年以上,最长已生存35年。


1987年12月14日,马军在实验台前做检验

“治愈”白血病

在国际上,马军保持着一个纪录——他是全世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白血病)最多的医生,超过2100例,治愈率达到 92%。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 M3 型白血病治愈的“哈尔滨方案”,也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方案。

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药师韩太云在民间发现了砒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的新用途,包括外敷止痛、缓解贫血症状,甚至可以延长有些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在一位外科教授的帮助下,韩太云对砒霜进行了提纯处理。1971年3月,韩太云把提纯后的三氧化二砷做成了注射液。

注射液做出来后,对止痛非常有效,机缘巧合之下,马军和团队用三氧化二砷给一位患M3型白血病的美国小女孩做治疗。“那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不幸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当地医生初步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随后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遗憾的是,最终还是复发了。”马军回忆道,“她的祖辈中有一位是美国血液学领域的医生,通过这位祖辈的关系,与我取得了联系,并决定由我们为她提供治疗药物。”

马军介绍,这个小女孩使用三氧化二砷两周后,出血症状得到缓解,血小板数量从原先的个位数开始上升,白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3周后,血小板数量升至8万多,同时,她的高热、贫血、虚弱等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4周后,她的血小板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白细胞数量也恢复正常,只有血色素还略低一点;而到了5周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小女孩得到治愈后,轰动美国,学术同行惊叹白血病竟然可以治愈。“这是哈尔滨的贡献,也是中国的贡献。现在,国内有经验的医院大约92%的 M3型白血病可以实现临床的完全治愈,且复发难治的患者在使用它之后,仍有80%被治愈的可能性。”马军说。

至今,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M3型白血病患者通过马军的帮助,使用了这一药物。在这些患者中,有一名来自农村的小伙子王洪(化名)给马军留下了深刻印象。“1973年,年仅18岁的王洪前来研究所就诊,他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几乎束手无策。”马军回忆道。

出于同情与帮助,马军决定赠予王洪数百支药物,而这些药物每支仅需几分钱。在接受了这些药物后,他选择回到家中自行注射治疗。仅仅经过3个月的治疗,他的身体状况便恢复得与常人无异。康复后,他满怀感激地对马军表达谢意。如今,王洪已经70岁了,还积极投身于救助其他病人的行列中,传递着曾经接受到的温暖与希望。


1994年1月15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马军与隔离室内的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王长有交谈(高广智/摄)

研发新药

对于血液肿瘤药物的创新,马军是一个重要的助推者。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马军开始参与药审工作。目前,他是年龄最大的药审专家。在业内,不少同行都知道,马军习惯于“亲力亲为”。很多时候,在组建和检查生产线、核查临床数据时,他都会出席。据马军介绍,在出具意见的时候,他主要考虑四个指标: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回忆起2018年第一次参与先进疗法(细胞治疗)药审工作的经历,马军表示:“那次药审是研究先进疗法——细胞治疗,包括CAR-T(免疫细胞治疗)等。作为临床评审组长,我与药审中心生物治疗部部长,以及负责审评、基因检验、药学和统计学的老师们共同努力,花费3个月时间学习并掌握了国外先进经验。”

目前,中国已有6款CAR-T产品获批。

“近20年,我国的生物制药发展非常快,但也要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第三梯队’。”马军认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第一梯队是美国,每年有13-16个的首创新药;第二梯队是英国和日本,每年有3-5个首创新药;中国每年只有0-1个,属于第三梯队。

“中国进入第二梯队,可能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马军说。但不管怎样,他依然对中国的创新药寄予厚望。

去年8月31日,2024年抗肿瘤药物创新研发大会暨《2023年度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发布会在上海举行,马军进行了题为《血液淋巴系统疾病治疗及研发的回顾和进展》的报告分享。他指出,尽管CAR-T等先进疗法不断涌现,淋巴瘤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T细胞靶向治疗复杂性和二次癌症风险等挑战。马军特别提到,当前的医学研究不仅要关注新药研发的创新性,还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传递爱心

几十年来,马军诊治患者无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马军关心血液病患者,尤其对儿童血液病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患儿家庭因病致贫甚至放弃治疗的情况痛心疾首。在社会各方通力合作下,马军于1986年带头捐助设立了白血病救助基金。据马军介绍,白血病救助基金救助的多是来自农村、家庭困难且没有医保的人,以及下岗人员的孩子等。

1989年,一名13岁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李兵(化名)前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就诊。“李兵常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症状,诊治后,我们决定为他进行脐血移植手术,但是患者家庭比较拮据。”马军说,“为给李兵筹集医疗费用,白血病救助基金以及哈尔滨市民共同捐款30多万元。”

如今,49岁的李兵在深圳某企业担任经理一职。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去看望马军。“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自己与病人已经紧密相连,他们仿佛是我生命的延续,如同我的亲人一般。”马军说,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对病人充满善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20年前,马军还帮助过一名来自哈尔滨市呼兰区的9岁男孩。他叫小南(化名),因患上白血病而得到白血病救助基金的资助。在接受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后,马军又为他做了骨髓移植手术。马军说:“小南性格内向,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鼓励他多与人交流,他也非常坚强,坚持了长达5年的治疗。14岁,小南终于战胜了病魔,我们又帮助他重新回到了学校。”

后来,小南以优异成绩先后进入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深造。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正在为全球的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近40年来,大约有400名急性淋巴白血病儿童从白血病救助基金中分别获得了2万到20万元不等的捐助。“虽然金额相对较小,但足以支持孩子们坚持治疗。目前,80%以上的患儿已经治愈。”马军说,他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关注困难群体、传递爱心的决心。

马军认为,医生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要之务是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医生的价值不能用钱衡量,而是体现在医德、医术上,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至关重要。”他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