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大展: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以近180件精品力作首度聚焦吴昌硕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的15年,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吴昌硕艺术展。
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的吴昌硕与上海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
他与这座城市又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吴昌硕《自画像图轴》作于80岁
“去驻随缘”
1912年,吴昌硕从苏州正式迁居上海,他不再用名字“俊卿”,而以字“昌硕”行世,他自刻一方印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
那一年,他68岁。
1912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清王朝覆灭,一批原清廷的高官大吏及硕学鸿儒先后来到上海,加入了海派书画的队伍。此时的上海,因为独具外向型海港的地理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贸易中心——河港城市苏州,成为江南第一大都市,进而成为中国文化舞台的中心,自然也成为众多书画家的向往之地。
28岁那年,吴昌硕随好友第一次来到上海,结识了当时在沪上颇具影响力的胡公寿、高邕等前海派书画名家。1886年,他来沪客居,不确定在此地出售书画作品的收益如何,便题写斋号“去住且随缘室”,意为有缘便长住,无缘便短居。
翌年,吴昌硕改斋号为“去住随缘室”,少了一个“且”字。
1912年,在好友王一亭的介绍下,吴昌硕正式迁居上海,一开始住在吴淞,后迁往山西北路吉庆里923号,他再题斋号“去驻随缘室”,将“住”改为了“驻”。
吴昌硕(右)与王一亭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涤副教授告诉记者:当时的吉庆里北靠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东靠虹口地区,是日本侨民的集中居住区。那里集中了一批著名学者和文人,日本人白石六三郎开办的花园式俱乐部——六三园就在今天的鲁迅公园附近。1914年10月,吴昌硕应邀在那里举办了首次个人书画篆刻展览会,个人展览这一形式在近代可谓首创。
在人生最后的15年里,吴昌硕扎根上海,结社契盟,主导艺事,关注文苑,从一位艺术大家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1913年,他被公推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1914年,他出任上海书画协会会长。1915年,他又被选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
吴昌硕《画癖》印面
半世辛苦,暮年变法
“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吴昌硕曾如此讲述艺术之道。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半世”?
1844年,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的鄣吴村,幼年跟随父亲读书,7岁到吴氏家塾就学,后随父亲学习书法和篆刻。年少时,他饱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之苦。为躲避战乱,他背井离乡,不得不以打杂做短工为生。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一日忘记读书习印。1866年,吴昌硕从同乡施旭臣学习诗文,同时研习书法与篆刻。1869年,他负笈杭州西子湖畔,入诂经精舍国学大师俞樾门下,学习文字学及经学。
直到40岁那年,吴昌硕才开始学习画画,他的老师正是海上名家任伯年。有朋友说,中年学画为时已晚,他的师友杨岘却说:“画不以画出,而造艺在诗文金石,积水厚力,能负大舟,是知参上乘禅的。”
半世辛苦换来的“积水厚力”使得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他印中有书、画中有诗、以书入画。
46岁时,吴昌硕得到《散氏盘》拓本,从此他常常临习,几十年不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一幅《金文五言联》书于吴昌硕60岁时,是他临《散氏盘》而成金石韵的代表作。
沙孟海对吴昌硕的石鼓文书法曾有过这样的评誉:“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
吴昌硕《金文五言联》 1903年 西泠印社藏
在上海,吴昌硕大胆地实现了暮年变法,他史无前例地在大写意画中引入石鼓文笔法,把篆隶和狂草笔意融于画中,别开大写意的新生面,将大写意推上了黄金发展时期的巅峰。正如他自己所言:“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意唯孤行。”
在汪涤看来,晚清时期经世致用之学盛行,士大夫推崇金石,在书法上推崇碑刻,身处这一潮流中的吴昌硕不仅在创作上大气、沉着,而且非常具有革新意识。他借鉴了海派绘画早期的花鸟画题材,并大胆将金石书法入画,在画风上兼具金石气和人文历史感。他以诗、文、金石、书画的综合表现力超越了那些不擅长书法篆刻的早期海派画家,更超越了清末民初寓居海上的士大夫群体。
这份“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而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新闻、出版、教育也为吴昌硕的艺术传播提供了平台,使他将自己的所学与独创推向全国,甚至海外。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本记录吴昌硕1914年书画销售情况的账本,其中详细记录了订购者的姓名或笺扇庄名,具体内容如花卉、山水、中堂、对联、册页、刻印等,及所收润格的数目及磨墨费。订购者有实业家、书画家、收藏家、画商,也有书画爱好者及普通市民。
吴昌硕带动了海派书画市场的发展,而上海繁荣的商业消费、活跃的市场经济,也为海派书画搭起了坚实的社会平台。
吴昌硕《吴昌硕》 1914年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藏
一生不变家国情怀
吴昌硕定居上海后,海派书画进入了大师荟萃、群贤毕至、精英辈出的鼎盛期。吉庆里走出了“缶庐三杰”: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及一个“书画大家团队”:陈半丁、赵云壑、赵古泥、王个簃、钱瘦铁、诸乐三、诸闻韵等。
深受吴昌硕艺术影响与笔墨启迪的还有王一亭、齐白石、刘海粟、朱复戡、高剑父、梅兰芳等。齐白石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吴昌硕别号)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吴昌硕非常重视并关注美术教育,他积极支持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他的学生诸闻韵、诸乐三、潘天寿等都是美专的骨干教授,王一亭则是美专的重要资助者。
1925年初夏,吴昌硕与王一亭、杨雪玖、曾熙、杨东山等人在上海开办了城东女学国画专修科。学校举办了一场教授书画展览会,身为导师的吴昌硕、王一亭、曾熙、杨东山等都提供了作品,并将售卖所得作为学校的办学经费。当时,吴昌硕的画在上海已是重金难求,但只要是用于教育或慈善事业的,他绝不推辞。
年轻时,吴昌硕曾一度投笔从戎,历经旧时代苦痛的他,心中一直有一份家国情怀。1919年秋,全国多地暴发山洪,王一亭受河南督军兼省长之托出任河南义赈会副会长。作为海上题襟馆书画会的主事者,他与身为书画会会长的吴昌硕合作了多幅以墨色勾染的灾情画,并出版了《流民图册》。此图册由14位政商名流捐资印刷达2900册,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救助灾民。
吴昌硕《五卅祭》诗稿
1920年,为了缓解浦东地区短医少药的困境,王一亭、陈桂春等人发起创办上海浦东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前身)。为了筹措办院资金,吴昌硕不顾年迈多病,多次来到陈桂春的“颍川小筑”(今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和王一亭等人创作书画,将义卖所得用于医院的筹建。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正在病中的吴昌硕连夜写下长诗《五卅祭》:“战场直北斜桥东,画界岂有鸿沟风。”
原标题:68岁定居上海,这位书画大师最后的15年与这座城相互成就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