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蓝鹰书画总编辑陈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中国画艺术的广袤天地中,朱零先生与杨林老师之间的情谊,恰似这春雨般,悄然滋养,情谊深厚。 朱零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敏锐的艺术眼光,对杨林老师的艺术之路洞若观火。他在文中毫不吝惜对杨林的肯定与认可,从杨林早年于徽州的艺术启蒙,到清华美院深造后的蜕变,每一处成长都被朱零先生看在眼里,赞在文中。
朱零先生的文笔,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杨林老师的艺术特色、创作历程、风格转变等娓娓道来。他笔下的杨林,笔墨精妙,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无论是山水的苍茫浑厚,还是花鸟的灵动鲜活,都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杨林老师艺术成就的深刻剖析,更是朱零先生与杨林老师之间师生情的见证。朱零先生有感而发,用文字传递着对杨林的期许与鼓励,期待他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传承中那温暖而动人的一面。
著名画家朱零浅谈杨林中国画艺术之路:始知真放本精微
文 | 朱零图 | 杨林
徽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杰出书家画家文人层出不穷,璨若星河。杨林生于斯长于斯,本性与灵气源于斯。徽山婉约秀美,徽水活泼灵动,徽州文化博大精深,都成为杨林投身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丙申秋,杨林入清华美院高研班深造,彼时,他已在传统中国画创作领域浸染数十载,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力与艺术修养。在高研班研习期间,杨林的笔墨技法技巧不仅得到全面锤炼和提升,更是吸收了潘天寿先生笔墨的霸悍与概括风格,再加上多年书法研习的助力,使他在绘画中的笔墨表现愈发笃定自信,体现在作品上的意境和写意精神也愈加深刻并深化。
杨林早年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大学期间全面的艺术研习,为他日后在中国画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又长期在高校任教,得以将教学工作与自身中国画创作系统地相结合。
杨林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笔耕,在深入钻研传统中国画的同时,又秉持将传统笔墨与自然山川相结合的精神追求,注重写生,在大自然中不断汲取营养,创作了大批题材迥异,立意鲜明,格调高雅的国画作品。其作品构图严谨,笔墨精妙、设色古雅,意境深远,画风苍茫浑厚简练概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
杨林国画作品题材丰富样式多变,其太平山水新诗画、行走山水间、场景花鸟画和墨拓山水画等系列作品笔墨精妙,自出机杼,直抒胸臆,皆为时人所称道。 在笔墨运用上,杨林既钟情于文人的笔墨情趣,又充分汲取八大与弘仁的笔墨特质,以少胜多、笔简意赅。构图上,讲究空间与层次的变幻,擅用远近结合之法,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
在色彩运用上,既尊崇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色彩审美,又大胆创新,融入现代色彩理念,注重展现大自然季节更替时的绚烂醇厚,且不失自然地貌的山川特色,大胆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令画面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视觉效果更为突出。
纵观杨林绘画作品,用笔坚实有力,线条真切老辣,深沉浑浊,其疏密虚实对比强烈,章法布局和谐统一,墨色干湿浓淡相宜。杨林师古而不泥古,审美独特,画作富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杨林作品气息足,动感强,气机流淌,生生不息,正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首“气韵生动”相合。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杨林深悟其理,近年来,写生活动愈加频繁,从浑厚盘礴的黄土高原到雄浑壮观的太行山脉、从云海飘渺的黄岳到峰峦叠翠的雁荡,从张家塔的沧桑土窑到白墙黛瓦的江南古镇,都留下杨林跋涉山川的身影。
杨林在写生过程中,通过对景物的精心取舍、构图的巧妙安排以及笔墨的恰当运用,使写生作品升华为艺术创作,他的写生已具备很强的对景创作特性。他的现场写生,既竭力真实记录自然景物风貌,又彰显画家心灵与艺术的表达。
画面景物源于生活,极具现实生动性与鲜活感,他将对景创作有机融入自身艺术思想与审美情趣,既注重画面形式美,更重视画面精神内涵。
例如描绘张家塔土窑建筑与山体时,既有建筑细节的生动刻画,又有大山厚土的质朴呈现,干苍的笔墨、雄浑的构图以及枯枝老树的描绘,恰到好处地展现出黄土高原的苍茫厚重。这得益于他对自然物象的深刻认知,更得益于多年来对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转换的理解和实践。
杨林作为零界点写生团队助教,多次和我带团队奔赴太行深处,太行山的雄浑壮阔深深触动了他,使其绘画笔墨表现更为刚劲挺拔。其写生作品不仅有山川树木的细节雕琢,更有对太行山气势的整体把控,呈现出壮阔的画面景象,实现了笔墨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转化与创新。
中国古镇众多,古镇写生也是杨林近年常涉足之处。江南古镇古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建筑写生时,既不能全然遵循西画焦点透视,也不能毫无透视,这恰能彰显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精妙,杨林皆能精准灵活地把握,营造出自然的透视效果,让观者仿若置身画境。
他在画面中巧妙留白,留白不仅凸显主体,还使画面空灵且富有意境。江南古镇墙体多为白色,天空与水面亦适宜留白,留白与墨色相互映衬,恰似江南古镇水与建筑、树木的对照,和谐共生。为增添古镇写生作品的层次感,他用淡墨渲染远处山峦、树木与云雾,增加层次变化,营造朦胧美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水墨韵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杨林经长期写生训练已形成独特风格,笔法多变,中锋用笔圆润流畅,侧锋用笔粗犷豪放,笔法运用自如,其山水画境界愈加苍茫浑厚,宏阔博大。
杨林以山水为主,兼习花鸟。其花鸟画构图新奇独特、笔墨精湛绝妙、形态生动传神,画风清秀静雅、蕴藉超逸,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山花野草、瓜果蔬菜、鸟虫鱼蟹,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
其花鸟画还与山水、建筑等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场景花鸟画内容。如《岁月静好》,作品中,老瓦檐下,一棵挂满红红柿子的老柿子树,从画面外斜插到画面中。在青瓦的门楼下,一幅彩绘的墙画门楣,正讲述着画里画外的故事。
这些细微而生动的场景让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如作品《淡日春烟紫罗萦》,画面中近景用浓重的粉紫色泼彩混合点染紫藤,用淡雅含蓄的笔墨画远处古朴斑驳的民居,画面灵动,趣味盎然。之后,杨林又创作了一些主题为丰收的系列作品,这种场景式花鸟画的精彩呈现,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笔墨意韵传递着画家对生命的由衷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深沉热爱。
近年,杨林的墨拓山水画创作也达到一定艺术高度,他用金石学和古琴等拓片要素与绘画补景相结合,完成现实与历史的深度交融。鲜活灵动的笔墨与历史的厚重苍茫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墨拓作品的创作更考验画家的笔墨功力、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杨林创作完整绝美的《北魏造像比丘供养图》《大齐河清二年摩崖题记》《大圣遗音》《天风环佩》等众多墨拓作品,足见杨林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家的全面素养。
作品多以题记、供养浮雕、古琴等拓片为主体,根据画面需要补绘山水松石等景物,完成墨拓、钤印、款跋在创作中的有机整体。既有艺术形式感的玩味,又表达了经典的人文意韵。
杨林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心无旁骛,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研究与创作,深追奥赜,熟谙其法。苏轼有言:始知真放在精微。只有不断精进,厚积薄发,方能笔无妄下,收放自如。杨林正是这样深耕实践,也正是这样逐步达到他今日绘画上自由放达、广博深厚的艺术境界。正值天命之年的杨林,仍然背着画夹行走在山水间,期待他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佳作。
朱零2024年11月28日
朱零,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创作课程导师(主讲教师),北京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研究生班执行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泠印社), 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泠印社主办)。
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泠印社主办) , 2019年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 , 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等等。
感谢阅读
蓝鹰书画公众号,每一幅作品都是时光的凝眸。快来关注,让心灵在艺术中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