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回顾几十秋,最难割舍的就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光墨情结。幸运之神再三关照,使我这个不幸中万幸的“幸运儿”得到那么多大师的指点与启示,终于有了今天的光墨成就,这是偶然中必然。林伟先生评我光墨画是“中国画的色彩革命”。(何宝森)


(昆明圆通山)

何宝森,笔名忘山,教授,1938年12月12日出生,云南曲靖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更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教授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光墨研究院院长。

何宝森祖籍在云南曲靖麒麟区珠街涌泉村,此地依托开仓济贫遗址,打造红色特色街,围绕红军标语老宅,打造军屯文化展览馆,依托地下党联络站遗址,建成珠街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了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使红色基因巧妙融入国画艺术,曲靖市委宣传部、清华美院老教授书画院以及东方光墨画院携手合作,特别在曲靖市举办了何宝森“春暖长征路”光墨画巡展的首展


(圆通山“唐继尧陵墓”写生)

自 2023 年以来,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光墨画,引起了全国 50 多家中心城市主流媒体的热切关注,纷纷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与此同时,何宝森光墨画展在北京、辽宁、云南、河北等地接连精彩亮相,成为我国绘画界备受瞩目的焦点。

何宝森先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包括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在内的数十位知名书画家。近年来,他为中南海紫光阁精心设计了《彩陶艺术》壁画,为“李大钊纪念馆”创作了令人敬仰的李大钊雕像,为湖南韶山开慧陵园设计的怀念雕塑也广受赞誉。1999 年,何宝森先生荣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世界杰出人士雕塑大师金龙奖,荣耀加身,实至名归。


(大理古城)

上世纪 80 年代起,何宝森先生专注于中国画之中西结合的探索,开创性地提出“光墨画法”,并多次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其作品在国内外广受瞩目。光墨画因此被誉为“中国画的色彩革命”。


(译临:苏里可夫《女贵族莫洛佐娃》

何宝森先生提出的随光赋彩概念,是基于他数十年丰富的创作实践和不懈的研究成果,这一理念无疑是“光墨画法”的灵魂所在。何宝森先生曾感慨,尽管近代有齐白石等大家尝试将重彩与水墨相结合,然而,中国画当时仍难以突破水墨的黑白局限,致使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画只能局限于黑白世界,无法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中国画一度在发展道路上遭遇困境,甚至面临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何宝森先生沿着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用心弥补中国画缺失色彩的历史空缺,以中国水墨技法为根基,将西画中“光”的理念巧妙融入,独辟蹊径地创造出中国绘画的光墨画法,大胆地将传统中国画千年遵循的“随类赋彩”转变为“随‘光’赋彩”。


(金龟子秋荷)

从“译临法”到“光拼法”,何宝森先生从理论到实践,成功构建了光墨画法的完备体系。光墨画在 21 世纪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它既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又兼具西方油画的美感,成为中西融合之路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2023 年 1 月 26 日,何宝森先生向云南省曲靖市珠街涌泉乡贤馆(红军途经地)慷慨捐赠 53 件其个人和个人收藏的其他名家书画作品,价值约 385 万元,同时还亲手设计创作了《长征,地球的红飘带》这一红军长征题材的大型雕塑作品。


(闻一多在昆明)

中国红,始终是光墨画最为鲜亮的底色。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何宝森先生多年来依然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创作各类红色题材作品。2025 年,他将着手开启光墨画红色主题作品的全国巡展。何老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个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没有什么可宣传的,搞画展也不是目的。我的初心,是传播正能量,引发爱国情的共鸣,擦亮中国红,让我们的晚生后代感恩先烈,珍惜当下,淡薄名利,去为广大人民奉献智慧和力量!”何宝森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为中国艺术界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