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五,是一个别具意义的日子 —— 填仓节。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古人依据星象占卜,形成了 “天仓” 观念。在他们眼中,星象各司其职,其中胃星主管粮食收成,关乎百姓温饱与国家稳定。于是,人们对 “天仓” 满怀敬畏,“添仓”“填仓” 的习俗也应运而生。虽说也有观点认为填仓节起源于西汉纪念仓官淳于意开仓济民,或源于宋代,不过这些说法证据不足。相比之下,源于 “天仓” 观念的说法更具说服力。到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明确记载 “(正月) 廿五日为填仓节” ,这让填仓节的日期和意义更加明晰。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填仓节的动人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北方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颗粒无收。可皇帝却不管百姓死活,依旧强征皇粮,致使饥荒遍野,饿殍满地。尤其是年关时,穷人更是走投无路。这时,给皇帝看粮的仓官心怀悲悯,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纪念这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都会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有的还会镶上花边、写上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上五谷,象征五谷丰登,以此表达对仓官的感激与怀念。
随着时间推移,填仓节的习俗也在各地生根发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期盼新的一年仓廪充实;有的地方则会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再把这些食物投入粮仓,寓意填仓、添仓。明清时期,填仓节更是热闹非凡。百姓们或是饱食一顿,填满胃仓;或是往仓囤中添加粮食,燃灯祭囤,祭祀仓神,祈愿丰收。在天津,过年时贴的吊钱要到正月二十五 “填仓” 时才撕掉,人们还会用灶火灰撒出象征粮囤的圆圈,放上五谷杂粮,再用吊钱包上铜制钱压在上面,寓意新的一年物阜民丰 。
正月廿五,建议做好这3件事,祈福纳吉。
1:打囤填仓。黎明时分,家家户户会在院内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等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有的还会在灰圈外再画梯子,寓意粮食多得要踩着梯子才能往囤里装。并在其中放入五谷杂粮,如小米、玉米、豆子等。有的地方还会用土或者砖石临时搭建小型的粮仓模型,然后往里面填充粮食。
2:祭仓神等神灵。部分地区会在填仓节进行祭星、祭土地或祭磨神等活动。人们会准备供品,如水果、糕点等,摆放在相应的神位前,燃香叩拜。
仓神主管人间粮食存储,人们祭祀仓神,是希望仓神庇佑粮食丰收、仓储充盈。而祭星、祭土地或祭磨神等,则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神灵与农业生产和粮食有着密切关系,祈求它们护佑农业生产顺利,风调雨顺,让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保障生活的安稳。
3:吃传统食物。填仓节的传统食物丰富多样,如饺子、鱼、薄饼卷菜等。在北方很多地方会包一顿饺子吃;不少地区的人们会吃鱼;还有一些地方有吃薄饼卷菜的习俗。
饺子形状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而且人们会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象征着财富和好运源源不断。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代表着新的一年生活富足,粮食满仓后还有剩余,是生活富裕的象征。薄饼卷菜有“包罗万象”的寓意,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财富充盈,能够收获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