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Ivey

英美正在上演一场大学“倒闭潮”。

1月29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宣布计划关闭音乐系,原因是要节省开支。

就在此前不久,卡迪夫大学已经宣布了停止音乐、古代史、现代语言和翻译、护理、宗教和神学等课程。

卡迪夫大学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过往的成绩非常亮眼,培养了很多非常杰出的音乐家,包括作曲家格蕾丝·威廉姆斯(Grace Williams)、菲利普·卡什坎(Philip Cashian)和卡尔·詹金斯爵士(Sir Karl Jenkins)。

过去,每年都有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来到卡迪夫大学,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已突破4190人,占比超过全校国际学生的2/3。

但他们主要集中在商科、新闻传播等热门领域,而不是本次计划关停的音乐系。

据《卫报》报道,卡迪夫大学在2023-24年度的运营赤字为3120万英镑,其国际学生申请人数“直线下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它将“在四年内耗尽现金”。

卡迪夫大学的财政危机并非孤立事件,放眼全球,中国留学生的两个最大留学目的国——英国和美国——近年来有很多学校都面临财政危机。

背后的原因,也和中国留学生有很大的关系。

英美高校难逃危机

英美的高校圈,最近都不太平。

去年11月,英国爱丁堡大学已经“警告”员工,要开始裁员。最近,学校再次发出“紧急”预警,称学校财务状况堪忧,部分课程和院系可能要被裁撤,但没具体说是哪些专业。

校长Peter Mathieson说,学校接下来要采取大规模的措施来削减成本,“一切皆有可能”。

这所创建于1583年的大学,是英国六所最古老、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各种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多次名列全球前30强的著名大学。

作为英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爱丁堡大学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前去就读,根据统计,2024年校内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7000人,所学专业包括护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社会学、建筑学和大众传媒等。

饶是如此,如今依旧面临要关停部分课程的局面。

另一边,谢菲尔德大学宣布,将停招景观与建筑(MALA)双硕士课程。这个课程是英国唯一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和景观学会双重认证的硕士项目,可见其含金量很高。

美国的大学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比如,布朗大学2025财年预算出现了4600万美元的结构性赤字,若不改变运营方式,赤字将逐年扩大,明年预计超9000万美元。

芝加哥大学2023年赤字高达2.39亿美元,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学校采取了冻结招聘、削减预算等措施。

就连哈佛大学,也在2024年秋季取消了30门课程,涉及 20 多个系,多数是文科专业。

压垮高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突然撑不住了?

原因很简单:学生变少,收入也跟着变少了。

疫情是最大的导火索。

国际学生一直是英美高校的核心收入来源。以英国为例,本土学生年均学费9000英镑,而国际生普遍超过2万英镑;美国高校的国际生学费甚至是本土学生的3倍以上。

然而,2020年一场疫情,严重影响了国际出行,留学生的申请数量——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因此大幅降低,数据显示,美国高校损失超410亿美元,英国则面临高达190亿英镑的财政缺口。

有些学生,则是因政策变动,不想来了。

比如,从2024年1月开始,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将不能携带家属前往英国,除非他们申请的是研究型硕士课程。

同时还收紧了留学生签证政策,新政规定:完成学业之前,留学生不能将学生签证转为工作签证。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当地找工作,对有意向拿英国身份的中国学生来说,也是极大的困扰。

签证申请费也在提高,长期学生签的涨幅甚至高达35%

美国也是如此,尤其对中国学生更是存在许多针对性限制。

签证层面,理科专科学生申请 F1 学生签证时,审查会更加严格,涉及一些敏感专业如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签证官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资金来源、回国意向等进行更细致的询问和审核,甚至出现拒签的情况。

入境还可能被盘查,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入境美国时会被执法人员带到二次检查区域,对其电子产品、学习研究资料等进行检查,如果被认为有 “敏感” 信息,可能会被没收甚至被遣返。

据《中国日报》报道,美方近年来盘查遣返了30多名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为硕博研究生。

有些是想来也来不了,特别是中国留学生

例如,英国上百所高校的中国硕士生被禁止选择学习某些“敏感专业”,如飞机和网络相关科目,包括人工智能、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的一系列课程等。

美国的限制更多,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专业进行限制。近年来,限制措施逐渐加强,从最初的针对某些特定专业,扩展到对更广泛领域的限制。

例如,最初可能只是针对某些涉及敏感技术的专业,后来扩展到对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等领域的限制。

此外,一些高校,如加州大学(UC)系统,也实施了“专业收紧令”,对高需求和高筛选性的专业,比如数据科学、公共卫生、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设置了更高的申请门槛,使得中国留学生很难符合申请要求。

留学性价比越来越低

中国留学生家庭不去英美留学了,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回报率降低。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花百万留学难找工作,中产父母后悔送娃出国了吗?》。

文章直接指出:

“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留学性价比持续走低,留学生的红利看上去正在减退。

那些留学欧美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国外、或者在海外找到一份工作实在太难了。在留学圈里到处都是‘投了成百上千份简历然后依然找不到工作’的‘悲剧’故事。”

更别说通过留学去拿到绿卡。

以美国为例,中国留学生要从学生的身份一路升级到绿卡,通常都需要经过OPT—H1b—perm—EB-2/EB-3这个过程。

任何一步出错,都会导致最后的绿卡拿不到,这不仅需要很强的能力,运气成分也很重要,能否抽中H1b签证,能否遇上好的时机,都不是学生个人能决定的。

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走完这整个过程也得至少花费十几年之久

在国外找工作和拿身份的上限被限制,留学回国后的下限也没那么高。

人社部的一份报告显示,海外留学人才的平均年薪,在2020年还有26.82万,2022年降到24.41万,2023年上半年仅为20.45万。

注意这是平均薪资,网传海归硕士留学几十万,回来工作月薪几千,可能真不是开玩笑。

而且,当下的经济环境,国外通胀,国内通缩,那就相当于送孩子留学,在国外花的更多,但在国内挣的少。

2024年,中国意向留学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45.4万,但平均留学花费预算为52.8万,倒挂了。

无论从职业规划、身份规划,还是留学带来的经济回报效果看,留学的性价比都大幅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直接把目光瞄准了绿卡,当国内的就业机会不再光鲜亮丽,且教育质量没有同步提升时,对于他们而言,移民就是更好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