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市长孙志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广州将全面落实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坚决遏制违法乱象,进一步优化设置非机动车道、集中充电点和停放场所。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经济的特点,成为广州市民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保有量激增,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妨碍公共场所秩序、超速乱行影响交通秩序、充电起火导致火灾等问题日益凸显。南都记者与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的联合调研显示,地铁站、商业区等公共场所的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尤为突出。例如,大石地铁站C出口的“僵尸车”长期占位,导致人行道、盲道甚至公交站台被侵占,不仅影响公共秩序,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电动自行车乱象背后,有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停车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刘继承委员指出,广州许多建筑设施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的停车需求,导致地铁站、商业区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地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多头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也让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乱停乱放的治理,要堵住漏洞,更需疏通停车资源不足的症结。一方面,主管部门要用好已经正式施行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对乱停乱放行为进行常态化巡查和处罚,确保地铁站、商业区等通道畅通。同时,探索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安装智能停车监控设备、设置电子围栏等方式,实时监测和限制乱停放行为,以此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源头入手,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停车设施。刘继承委员的建议值得借鉴:在地铁站、商业大厦等重点区域增设停车场地,充分利用空地、广场、立交桥下空间等“金边银角”,甚至探索设置多层立体停车架,以增加停车容量。

电动自行车乱象的根源,还是基于其巨大的保有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广州登记在册的电动自行车有540万辆,而总体保有量仍在持续增长。广州作为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的超大城市,市民日常生活对电动自行车的依赖日益加深,这数百万辆电动自行车已经无孔不入地嵌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这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必须接受和尊重的基本面。电动自行车乱象的治理,既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为民服务初心的检验。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自行车拥有量达200多万辆,按人均保有量计算,远远超过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上班高峰期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今天的电动自行车,其实就是当年的自行车。街头的数百万辆电动自行车,固然造成了一些混乱和不便,但社会需要保持足够的宽容和善意。无论怎么治理,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广大市民、服务广大电动自行车用户,用孙志洋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就是让电动自行车“有路走、有地停、有电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