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赋能线下工作坊 见二条·

  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小树妈妈

  ID| tree2050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好心给孩子提建议,结果孩子不领情、甚至闹情绪的经历。

  前几天看到黄执中一段视频里的观点,突然就明白了孩子的“情绪”出在了哪里。

  黄执中说:

除非对方明确要求,否则我们所谓给当事人的建议,都是一种变相的指责。

  

  就像伴侣抱怨,最近工作好累啊。

  这时候你给出建议:你要学会把工作区分轻重缓急。

  看起来像是一个好心的、善意的提醒;

  但其实,你是在指责他,指责他平常没有区分轻重缓急。

  其实仔细想想,咱们平时跟伴侣、孩子沟通中,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时刻。

  01

  “如果孩子说不想活了

  你会怎么回答?”

  我想起北大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过一个问题:

  “孩子说他不想活了,你会怎么回答?”

  很多父母第一反应都是,孩子不应该这么想,生活多美好啊,应该积极乐观一点……

  林红医生的咨询室里就有个孩子,抑郁好几年了,突然病情加重,不想活了。

  

  她就问孩子:

  你是怎么想的?什么情况下不想活了?为什么不想活了?

  还没等孩子回答完,他爸爸就在旁边忍不住发言:

  你不能这么自私,说不活就不活了,你说国家培养你花了多少钱。

  之后又一顿输出:

  这个社会为了你,学校为了你,家庭为了你,都怎么样怎么样,你怎么能说自己不想活了。

  这时候,孩子看了爸爸一眼,无奈的叹气“我都不想活了,想那么多干嘛。”

  

  

  对于这对父子的关系,林红医生的评价是,他们完全在两个频道上。

  可想而知,爸爸在家庭里面的沟通,都是大道理,悬在天上的。

  用黄执中的观点理解,爸爸每句话的潜台词,其实都是在指责孩子,说他不懂事、不明事理、没有大局观。

  而这种所谓强者的“建议”,实际上是对弱者的“蔑视”,

  不仅对于解决孩子的问题,毫无帮助,还会让他更加难受。

  02

  建议无法安抚情绪

  因为经验代替不了体验

  林红医生的案例,让我想到了两个词:

  一个是情绪,另一个是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也好,伴侣也好,谈起当下的困扰时,谈的是感受和情绪,要的也只是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可这时候,我们却偏要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

  那么在对方眼里,就成了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毫无流动的感情可言。

  而且搞不好,因为这种类似“懂王”的行为,还会遭到 他们的抵触和反感。

  之前有个博主发帖吐槽,说每次和父母聊完天都很憋闷,虽然知道他们是爱她的,为她好,但就是心里不舒服。

  因为聊着聊着,父母就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总结,去教导她,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就别自我内耗。

  博主觉得,父母从来不会讨论她的感受和情绪,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是没有用的。

  可在她心里——

  那些高度总结、概括的“经验之谈”,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却缺少“人”味儿,毫无“人”感,也起不到安抚的作用。

  

  设身处地想想,确实。

  在教育的很多瞬间,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经过常年工作的训练,惯性思维都变成了,一个问题,会抛出多个解决办法。

  这是大人世界的规则和处事方式,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

  孩子的世界,要的不是圆滑,要的是爱;

  谈的不是办法,谈的是感受。

  恰如这位博主最后的复盘:

  建议无法安抚情绪,经验也代替不了体验。

  其实情绪和感受能被安抚,最重要的原因,是能被看到、被理解、被共情、被懂得。

  可当父母只想提建议,而孩子希望在交流中让情感、情绪展开;

  那么,这场沟通注定是无疾而终的。

  03

  真正的交流是滋养人的

  是深层的连接

  林红医生在访谈中提到:“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价值。”

  

  正是因为有了情绪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才会有价值。

  共情又有温度的沟通,才会让亲子关系走向良性循环:

  1.养成主动询问的好习惯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给孩子提建议的习惯,作为过来人,我们总想一股脑把经验灌输给孩子。

  但这种爱很容易带来副作用,就像经典的苹果和梨的故事一样。

  孩子要梨,我们偏偏给苹果,爱看起来很美,却其实是裹着糖衣的子弹。

  规避这种坏习惯的方式,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来替代。

  樊登曾提到过一个比较有效的亲子沟通习惯:

  父母要学会问孩子一句话“我有一些经验,可能跟你这件事情比较相关,你愿意听一下吗?”

  先去征求孩子的意见,把选择权交给他,这时候,再提建议的效果就会翻很多倍。

  这大抵就是,给他需要的,而不是给你想给的,这样的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2.敞开心扉,建议不如分享

  现在的父母和孩子其实都挺不容易的,父母每天快节奏的生活,加上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养娃育娃;

  真的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好好思考一件事,去仔细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

  如果我们把和孩子每次的沟通,都当成一次放松心情,敞开心扉的时间,沟通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

  作家金惟纯曾讲过,他以前也很容易给女儿们提建议,而且根本意识不到,总觉得是在提醒她们而已。

  后来,他慢慢意识到问题,不断调整自己。

  金惟纯得出的经验是,关于感受和心得,只能分享,不能随便给建议。

  

  因为是分享,所以谈话的内容,必须坦率和如实,要把父亲这个角色拿掉。

  这样,他和女儿们后来的交流对话,都是非常敞开、平等、有温度的。

  3.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其实,我们与孩子沟通,无论是前面强调的共情,还是情绪价值,围绕的不过都是个“情”字。

  当孩子说他累了,心情不好,被老师批评了……

  本能地去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感受是什么,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很赞同,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基·肯尼迪的建议:

当孩子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无法完成一个拼图,并为此沮丧时,他们希望你说“这拼图确实太难了”,而不是我来帮你拼好这块。 当孩子长大一点,在阅读时遇到困难,他们希望你说“学着识读真的很难,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觉得很难”,而不是我来帮你读哪页; 当孩子在上中学,因为友谊而苦恼时,他们希望你说“这下我明白你为什么不开心了”,而不是让他快给朋友发信息,把心里话说出来。

  说白了,方法千千万万,根本的核心,还是给孩子理解和尊重。

  让他们知道父母永远站在身后,是最坚定的依靠。

  正如贝基·肯尼迪最后的结论:

  当孩子得到我们的支持时,他们自己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