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孩子心中既有对新学期的憧憬,期待与同学的重逢,也有对即将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生活变化感到一丝不安。这种既兴奋又焦虑的状态,如同双刃剑,是他们成长历程中的“助力帆”,也是“逆风浪”。这时一句轻微的赞美,或许能让他们信心倍增,勇往直前;一次真挚的认可,让他们心中充满希望与动力;一次小小的挫折,可能让他们退缩或止步不前;一次不经意的误会,可能点燃他们心中的怒火。面对孩子这些多变的情绪,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孩子在情绪的波涛中稳健航行,成长为情绪“小锦鲤”?
一
协助孩子认识和理解情绪
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如高兴、悲伤、害怕、愤怒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且情绪不分好坏,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情绪表达的复杂性,比如愤怒,有时是孩子挫败、内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外在表现。“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这是孩子“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二
接纳和共情孩子的情绪
1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1)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判或忽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2)用言语和肢体语言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关注到的,是被接纳的。
2
共情孩子的感受:
1)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用“我理解你现在感到……”、“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感受”这样的句式表达共情。共情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内心的链接。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三
教会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
1
情绪调节技巧
深呼吸
冥想
肌肉放松
2
情绪宣泄途径
写日记
绘画
跳舞
运动
3
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时,尝试让他们转移注意力,如给他喜爱的玩具、放映她喜欢的动画片等等。
四
播种“乐观”,收获情绪自控力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而每2个高中生中就有一个存在情绪问题。“乐观”的品质能帮助孩子避免过度消极或冲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里向大家介绍2种方法培育孩子“乐观”的品质。
1
“乐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解释风格。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事,有三个重要的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槽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来自父母的不同解释风格:
A:看来你这点遗传你爸,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消极风格解释,容易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
B: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你看这里是概念错误了,还有就是计算问题(暂时性、特定的乐观解释风格,孩子既得到了安慰,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在使用“乐观”的解释风格的时候,作为家长要避免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要确保孩子“表现满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ABCDE技术
ABCDE技术是在情绪ABC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技术,通过识别、挑战和修改不良思维模式,帮助个体应对负面情绪和思维问题,建立新的积极信念来解释这一事件,并采取积极行动。
ABCDE技术
在引导孩子踏上情绪管理之旅时,家长们需怀揣耐心、保持静心、倾注爱心。通过深入认识情绪、理解其本质,全然接纳并共情孩子的每一份情绪,传授给他们有效的情绪处理方法,以及从小播种“乐观”的种子,这些举措将助力孩子驾驭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孩子们如同小小的海绵,不仅吸收着我们的言语,更模仿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因此,父母需从内心深处真诚接纳,以身作则成为情绪自我管理的榜样,与“情绪小锦鲤”一同游弋,引领孩子勇敢穿越情绪的波澜,迎接成长的无限可能。
上海市卫健委健康科普专项(项目名称:小学低年级学段“健康日”科普教育课程构建;项目编号:JKKPZX-2024-A05)
撰文:徐培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