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5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负着生物多样性与植被考察的重任,来到了雅鲁藏布江谷地。
他们背着沉重的睡袋,一路风餐露宿。
晚上的时候他们大多只能暂住在村民家中,打地铺已是较为舒适的待遇,有时甚至要在外面露天休息,忍受着风雨的侵袭。
有一天,在向导的带领下,科考队员们沿着崎岖的小路前往规划好的目的地。
就在半道上,一处别样的景致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有队员发现了一种附生在枯木上的植物,它长着非常漂亮的花朵,花冠大概有4厘米那么长。
这些花朵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周围的绿色植被映衬下,显得格外吸引人。
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胡君一行被这独特的花朵所吸引,他们走近仔细观察,根据它的外貌勉强判断了一下,认为其属于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
大家觉得之前都没有见到过这种花,于是就采集了标本准备带走,然后一行人又在它附近转悠了几圈,结果也没有发现相似的同类植株。
后面一行人在考察的途中也有格外留意,但最终也一无所获。
这株特殊的植物叶子圆溜溜的,和其他种类的植物完全不一样,而且它花朵上的一些部位都长着短短的绒毛,这意味着它有可能是一个新物种。
于是为了确定它的身份,研究人员们开始了艰难的比对工作。
他们首先将国内资料库里的30多种植物标本和采集下来的标本进行比对,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找到与之同类型的植物。
随后科研人员们又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搜索。
经过大量的查阅和比对,他们发现标本和与100年外国科学家采集的标本很相似。
但这标本量实在是太少了,在国际范围内就找到2份。
这两份标本都是在100多年以前采集到的,时间最近一份采集于 1912年,也只有1份能够拿到照片资料。
终于,最后研究人员确定日前采集下来的这个标本和100年前的这个标本是同一种植物。
于是科研人员胡君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
自从该物种于1912年被采集记录后,国际上的科学家就认为这种植物是产自印度。
因为从那之后的百年间,人们都没有再发现过它们。
但很快科研人员发现,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并不是记录里所说的印度。
所以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是西藏的特有物种。
这意味着被发现百年之后,贝叶芒毛苣苔终于拿回了自己的“中国户籍”。
那么贝叶芒毛苣苔是什么植物,为什么会如此稀少呢?
«—【·仅有4份标本的植物·】—»
因为贝叶芒毛苣苔的数量太少,所以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比较局限。
它的叶片圆圆的,呈现常见的绿色,看上去有点厚度,花朵是红色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附生植物,它可能依赖于枯木提供的支撑和一定的养分,同时其花朵可能为某些昆虫提供食物来源,而昆虫又可能在其传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贝叶芒毛苣苔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存在于墨脱县,而且本身数量非常少,可能存在一些不易为人所觉察的习性。
那么发现贝叶芒毛苣苔有什么意义呢?
从科研的角度来看,贝叶芒毛苣苔的发现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的内容。
它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其独特的叶片形状和器官上的短腺毛,为芒毛苣苔属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在植物分类学中,准确的分类对于了解植物的进化关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对贝叶芒毛苣苔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完善芒毛苣苔属的分类体系,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在文化层面,贝叶芒毛苣苔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作为墨脱县特有的植物物种,成为了该地区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符号。
然而,贝叶芒毛苣苔作为一种珍稀物种,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其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存在于墨脱县的特定区域,什么时候能发现下一株还是个挺大的问题。
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墨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都可能对仅存在某个地方的贝叶芒毛苣苔的生存造成威胁。
在研究资料空缺的情况下,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划定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个重要的方法。
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一些珍稀物种或许能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里面重新繁衍生息。
贝叶芒毛苣苔,这一隐匿百年后重绽的珍稀植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保护,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参考:
封面新闻《“消失”百年的物种再次被成都科研人员发现 这次,它拿回了自己的中国“户籍”》20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