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远古地球,是一个以柔和的棕色、灰色和绿色为主的世界。但今天,我们的星球已被万花筒般的色彩所点缀。从雄孔雀炫目的羽毛到绚烂多姿的花朵,地球历经了一系列的进化,才得以如此五彩斑斓。然而,这场色彩的爆发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何会发生?

视觉的进化

生物世界向色彩敞开的旅程始于视力的进化。早在6亿多年前,最早的生物或许仅能感知光明与黑暗。这一能力可能出现在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中,使它们能够感知环境变化,例如太阳光的方向。

随着时间推移,视觉系统逐步进化,使生物能够感知更广泛的光谱。例如,三色视觉——即感知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能力——可追溯至约5亿至5.5亿年前。这一进化与“寒武纪大爆发”(大约5.41亿年前)相吻合,那是生命迅速多样化的时期,高级感官系统(如视觉)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

最早拥有三色视觉的动物是一类非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而在4.2亿至5亿年前,脊椎动物也开始具备三色视觉,使它们能够比单色视觉的生物更精准地识别猎物和捕食者,提高在环境中的导航能力。

化石证据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例如,三叶虫——一类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已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就拥有复眼。复眼由多个小透镜组成,每个透镜负责捕捉视野的一部分,并最终拼接成马赛克般的影像。这一视觉结构能够探测多种光波长,使三叶虫在昏暗的海洋环境中获得进化优势,提高运动感知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这些证据表明,生物在自身变得五彩斑斓之前,便已具备感知色彩的能力。

第一场色彩革命

生命世界的第一场色彩革命由植物引领。早期的植物进化出了五彩斑斓的果实和花朵,如红色、黄色、橙色、蓝色和紫色,以吸引动物帮助传播种子和授粉。

基于现代植物变异的分析模型显示,彩色果实大约出现在3亿至3.77亿年前,并与以果实为食的动物(如哺乳动物的早期近亲)共同进化。相比之下,花朵及其传粉者的出现更晚,大约在1.4亿至2.5亿年前,这标志着地球色彩进化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色彩的大爆发。因为花朵为了吸引蜜蜂、蝴蝶和鸟类等传粉者,进化出了比种子更鲜艳的色彩,塑造了丰富的生态景观。

动物的色彩进化

动物的显著色彩进化不早于1.4亿年前。在此之前,大多数动物的体色以柔和的棕色和灰色为主。色彩的进化并非必然,是由生态和进化因素塑造的,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导致不同的结果。

鲜艳的色彩通常是一种用于吸引配偶、震慑捕食者或建立等级优势的生存信号。例如,性选择在色彩进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恐龙化石为早期动物的色彩提供了惊人的证据。例如,近鸟龙化石中的黑素体(含色素的细胞器)显示,它们曾拥有鲜艳的红色羽毛,这些羽毛可能用于求偶展示或威吓对手

类似地,1千万年前的一种绿黑相间的蛇的鳞片化石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也利用颜色进行伪装传递信号

不过,色彩的进化并不总是简单明了的。例如,毒箭蛙的鲜艳色彩(蓝色、黄色或红色)并非用于吸引配偶,而是一种警戒信号,用来警告捕食者它们具有毒性。

但有趣的是,一些与毒箭蛙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虽然同样有毒,却进化出了伪装色,而非警戒色。那么,既然隐蔽也能威慑捕食者,为何还要进化出显眼的色彩?答案在于局部的捕食者生态及色彩生成的代价。在某些环境中,捕食者已经学会将明亮色彩与毒性联系起来,此时显眼的颜色反而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而在其他情况下,伪装可能更有利。

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二色视觉不同,灵长(包括人类)进化出了三色视觉,使其能够感知更广泛的色调,包括红色。这一特性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更容易找到成熟的果实,同时也可能在社交互动中发挥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物种感知的色彩并不相同。例如,人类看到的花朵颜色,与蜜蜂等传粉者所看到的并不一致。蜜蜂能够探测紫外线光谱,它们看到的花纹往往隐藏在人类视野之外,这显示了色彩是如何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态需求进行定制的。

未来的色彩进化

地球的色彩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颜色的进化压力,并可能重塑未来的视觉景观。例如,有研究发现,一些生活在受污染水域的鱼类正在失去鲜艳的色彩,因为污染物干扰了色素的合成或影响了视觉交流。

回顾过去,地球色彩的故事是一场漫长而渐进的演变,中间穿插着创新的爆发。从5亿年前三叶虫第一次看见彩色的海洋世界,到今日鸟类和花卉的绚烂景象,地球上的生命已用色彩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那么,这个充满活力的故事的下一章会是什么?

#创作团队:

原文:Jonathan Goldenberg(隆德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编译:糖兽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id-life-evolve-to-be-so-colourful-research-is-starting-to-give-us-some-answers-247136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adilabii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