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战时期日本的超轻型坦克,不少网友会说,这不就是日本的94式“豆”坦克嘛,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有其镜头。不过二战时期日本超轻型坦克可不止94式一种,还有其他几型。94式“豆”坦克的性能只能算中规中规,并非最好,最好的当属97式,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97式骑兵装甲车

豆坦克其实是超轻型坦克的俗称,不要看其体型很小,有点Q,但在上世纪20~30年代是坦克技术发展潮流的一个重要方向(机动作战)。当时很多国家都研制装备了超轻型坦克,并且装备数量也比较大。作为列强之一的日本也不例外,先后研制装备了多款超轻型坦克,如92式超轻型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等,其中最优秀的当属97式超轻型坦克。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研制超轻型坦克的初衷是装备骑兵部队,为了跟坦克部队装备的坦克区分,把超轻型坦克称为骑兵装甲车。

当然超轻型坦克在实际装备时,不仅装备骑兵部队,还装备搜索部队和坦克部队。用途也是多样,既可用来执行侦察任务,也可引导步兵冲击,以及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甚至还可用于反坦克作战(配备坦克炮的型号)。不同场景下的编制也不同,日军骑兵联队、搜索联队配备的超轻型坦克虽然也是一个中队的编制,但只有7辆(也有10辆的编制)。而日军坦克大队下辖的超轻型坦克中队则配备17辆。


92式骑兵装甲车

日本最早研制的骑兵装甲车是92式,战斗只有全重3.5吨,装甲更是薄的可怜,只有6毫米,近距离防御步枪子弹都吃力。搞笑的是日军居然把92式骑兵装甲车称为重型装甲车。具体原因是什么,这里跟大家说说。因为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从英国引进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这种英国小坦克更小,只有1.5吨上下,对比之下3.5吨的92式算是重型了,故把92式称为重型装甲车。

92式骑兵装甲车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长城抗战,这种小坦克对缺乏反装甲武器的中国军队威胁很大。当时很多中国士兵都没见识过坦克,步枪、轻重机枪远距离开火又打不穿其装甲,很难对付。不过战争中也暴露出92式骑兵装甲车的不足,一是装甲太薄,二是越野性能不佳,因此生产160多辆后就停产了。


94式骑兵装甲车

取代92式骑兵装甲车是新研制的94式骑兵装甲车,也就是网友们俗称的“豆”坦克。94式骑兵装甲车的装甲比92式强不少(但还是薄,侧面抵御不住步枪钢芯弹近距离射击),并且越野性能很好。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将94式骑兵装甲车与89式中型坦克组成装甲部队,迂回奔袭,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损失。1937年8~10月,3个中队共计50多辆94式骑兵装甲车和100多辆89式中型坦克配合步兵,连续攻占河北房山和保定、山西忻口和太原、河南安阳、山东济南等广大地区。

接着说97式骑兵装甲车,该坦克其实是94式骑兵装甲车的后续型号,装甲防护更好,生存能力更强(换装了柴油发动机),并且火力更猛。97式骑兵装甲车配备94式37毫米坦克炮,具备了较强的反装甲能力,可以对付轻型坦克/装甲车。尤其是后期型号的97式骑兵装甲车安装了一式37毫米坦克炮,反装甲能力比95式轻型坦克还强。


配备反坦克炮的97式骑兵装甲车

97式骑兵装甲车在诺门坎战役中表现很好,其37毫米坦克炮能有效对抗苏联的BT系列坦克。加上97式骑兵装甲车体积小、速度快,在战场上可以灵活的躲避炮弹袭击,在诺门战役中前期的偷袭战中屡屡得手,击毁了不少苏军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诺门坎战役后,日军把最新研制出的一式37毫米坦克炮安装到了97式骑兵装甲车上,反装甲能力更强,能有效击穿美军M3式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装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97式骑兵装甲车投入战场,战争初期也是屡试不爽,击毁了不少美军M3式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不过随着美军更先进的坦克投入战场,97式骑兵装甲车就不行了。战争后期,面对美军成群结队的M4式谢尔曼中型坦克,97式骑兵装甲车完全不是对手,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较量。


太平洋战场上的97式骑兵装甲车

不过日本在缺乏资源的条件下,在超轻型坦克领域研制出97式骑兵装甲车,算是在综合性能与节省材料之间做到极致了。97式骑兵装甲车总共生产了590多辆,属于生产数量比较多的一型坦克。最后列一下97式骑兵装甲车的主要参数。

97式骑兵装甲车主要性能:车长3.7米,车宽1.8米,车高1.77米,战斗全重4.75吨。配备1门94式/一式37毫米坦克炮(部分配备1挺7.7毫米机枪),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50公里,乘员2人。装甲防护方面,采用渗碳钢装甲,正面装甲16毫米。日野汽车公司空冷柴油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65马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