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谓“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们常用“筑巢引凤”来形容通过打造优质环境的方式吸引人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今天人才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招引,不仅要“筑巢引凤”,还要“因凤筑巢”,这一观点有一定启发意义。

何谓“因凤筑巢”?与传统“筑巢引凤”不同,“因凤筑巢”强调的不是先建好平台再吸引人才,而是根据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构建相应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比如,对于一些高端科研人才,可能更看重学术资源的丰富性和科研氛围的自由度,那么企业和机构就会围绕这些需求,在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密集的区域设立研发中心或创新基地,为这些人才提供便捷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因凤筑巢”意味着企业要更加主动地去适应人才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空间,是一种以人才为中心思维的体现。

此前,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吸引高端人才,直接把办公室开到了硅谷,因为他们知道,硅谷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只有靠近人才,才能吸引人才,“硅谷办公室”正是“因凤筑巢”的生动诠释。华为也曾提出“在有凤的地方筑巢”,在研发早期,华为就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人才密集、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主动融入当地的创新生态。如在俄罗斯设立数学研究所,吸引了当地顶尖的数学人才;在法国设立美学研究所,汇聚了全球设计精英。这种“因凤筑巢”的策略,不仅降低了人才引进的难度,还使企业能够更快地获取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提升竞争力,让华为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今天,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企业对科技型人才更加渴求。有企业就曾苦恼,有时候,巢筑好了,凤却没来,或者凤来了,待不住,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个中原因,巢虽然好,但是不一定适合凤。很多高科技人才离不开原有的创新生态,即便一个企业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优厚的政策条件,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吸引力。这说明,“巢”虽好,但与人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或者地理位置远离人才聚集地,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而“因凤筑巢”,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的需求,也能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回报。

近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眼界,在人才“引育留用”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近年来,我省在人才招引上探索并应用了很多新模式、新路径,比如“科技副总”“人才飞地”“揭榜挂帅”等等,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招引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因凤筑巢”为企业人才招引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它不仅要求企业主动适应人才的流动规律,尊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更要求企业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建立起更加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和资源配置体系,愿意为了人才的引进和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投入。

在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既注重营造良好的整体环境,又关注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以更加科学、精准的方式招引人才,方能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久、用得好,真正让人才成为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

(魏晓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