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5日,东野首长来到了锦州西北20公里的牤牛屯,并在这里开设了前进指挥部,能否拿下锦州,对辽沈战役的成败至关重要。蒋介石也同样知道锦州的重要性,为了给范汉杰解围,他组织了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妄图这两个重兵集团东西对进,然后在锦州城下和东野决战。当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距锦州较远,东野部署的阻击部队也比较多,因此对东野的攻锦部队来说,廖耀湘的威胁不是很大。
攻城部队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当时该兵团增援锦州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沿通向锦州的公路和北宁铁路北上,经塔山、高桥至锦州,全程约30余公里,摩托化行军半天即可到达;另一条是向西绕行高家屯、虹螺山到锦州,全程50公里左右,路况也不理想。两者一对比,走塔山就成了最优的选择。因此对东野来说,能否守住塔山就成了锦州战役成败的关键所在。
塔山的名字中虽然带有一个山字,但它其实不是山,而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塔山村。这个小村子东临渤海边的打鱼山,西边是虹螺山及连绵的丘陵地带,北面是开阔的平坦地带,南面是早已干涸的饮马河,村子中间有一条公路通向锦州。塔山村一带唯一的一个制高点是海拔261米的白台山。整个塔山地区正面狭窄,纵深也很有限,可以依托的天然屏障少之又少,要在这里打阻击,难度极大。
经过一番考虑后,东野首长将防守塔山的任务交给了吴克华的4纵,并让11纵配合作战。当时4纵打下兴城后正在休整,接到命令后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率部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塔山并迅速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尽管吴克华和莫文骅都是老革命,早已经身经百战,4纵也是东野的主力,但由于塔山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东野首长还是给吴克华等人下达了严格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在塔山“死打硬拼,死守不退”。
东野首长打仗一向讲究谋略,让部下“死打硬拼,死守不退”这样的命令是很少出现的,由此可见这场阻击战在东野首长心目中的重要性。4纵成立以来打过不少胜仗,但也在沙岭战斗中遭遇过惨败,一个纵队没能吃掉敌人一个团,还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最后只能撤退。由于塔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打起来,战况肯定会十分激烈,伤亡也不会小,这个时候就要考验部队的意志了。
因此东野首长又给4纵发了一个训令“这完全是一个正规战,绝对反对游击习气,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待胜利。”这个训令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哪怕部队打剩一个人,也要钉在阵地上。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4纵政委莫文骅也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放了狠话,他说:“我们这回是死守!要不惜一切代价,以鲜血和生命,死守到底,一步不退!敌人打到营部,营部就是第一线;打到团部,团部就是第一线;打到师部,师部就是第一线;打到我们纵队部,纵队部就是第一线!总之,敌人打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第一线!后边就是锦州,往后没有我们的地方。就是天塌下来,一步也不能退。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打到最后一口气,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为了加强塔山的正面防御力量,东野首长特意将总部直属的炮兵和第二兵团的炮兵旅一部配属给了4纵。这样一来,4纵拥有的火炮数量就达到了119门,还不包括配备到步兵连的60炮,炮弹数量也达到了4万发。如此强大的炮火,也是4纵最终能够赢得塔山阻击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之前,东野首长又特意把胡奇才调到了前线,以加强指挥力量。
胡奇才也是东野名将,在新开岭战役中表现十分出彩。他来到塔山前线后,与吴克华、莫文骅一起指挥部队构置了防线。之后胡奇才还不放心,亲自来到前沿阵地视察,并要来一门炮对着修好的防御工事射击,结果防御工事瞬间被击毁。目睹这个情形的胡奇才很不满意,他知道一旦战事打响,敌人的炮火将会空前猛烈。前线的防御工事连60炮的炮弹都顶不住,战士们又如何在敌人重炮的轰炸中生存呢?
随后胡奇才命令重修工事,战士们从附近的铁路上搞来了铁轨和枕木,重新修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减少了之后战斗中的伤亡。派胡奇才来到前线后,东野首长仍不放心,为了充分贯彻自己的作战意图,东野首长又派作战处处长苏静带着电台来到塔山坐镇,这在之前的战斗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对此吴克华很生气,他认为总部派苏静来,是来当监军的,此举是对4纵的不信任。
实际上,东野首长派苏静来4纵,确实有一些督战的意味。他担心部队一旦在塔山阻击战中伤亡过大,指挥员的思想会发生动摇。站在他的角度来考虑,派苏静来塔山无可厚非。10月10日天刚亮,国军就对塔山发起了全面进攻。上百门野炮、加农炮和榴弹炮一起开火,加上海面上军舰的轰击和空中飞机的俯冲扫射,硝烟和烈火瞬间把范围不大的塔山完全覆盖。
炮击之后,国军开始了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集团冲锋,在每一处局部阵地上,攻守双方的兵力对比都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4纵的官兵们顶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许多阵地都爆发了激烈的白刃战。最终经过6天的血战,4纵歼敌6549人,俘敌副团长以下620人;自身伤亡3571人,其中阵亡719人。4纵顽强的阻击,为锦州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走向。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吴克华、莫文骅和胡奇才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