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能够放下身份包袱来创新教学形式,既需创意,亦需勇气。图/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据九派新闻报道,2月17日,上课铃声响起,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一间教室里的学生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没想到,教室里竟然来了一位戴着王冠、身着长袍的“国王”。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宋奇老师告诉记者,当日所上的课是政治学,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为了不使同学们感到枯燥,他就想到用Cosplay(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的方式来讲述,情景化地展示知识。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老师往往钻研于象牙塔内,深耕于书本之间,埋头于课题之中。然而,学术可以是严肃而端正的,教学却可以是丰富而饱满的。
宋奇老师戴上王冠,放下威严,授课内容虽是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授课方式却跨越了师生权力轴心,这避免了单向讲授中交流的无奈,使教学在情景对话中成为可能。
教育教学有时也需要适度宽松,在学习中感受热气腾腾的现场。教学形式无需拘泥于“我说你听”的传统,以积极的人生姿态去引导学生进入鲜活的场景中,或能打捞起那些在大学课堂上被忽略的精彩和欢愉的瞬间。
宋奇老师说:“教育应从学生的人生需要出发,教师形象的美丑无关紧要。”这种包容态度,与“天下苦说教者久矣”的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正相契合。
大学老师能够放下身份包袱来创新教学形式,既需创意,亦需勇气。当宋奇老师把大学课堂变为Cosplay的舞台,以学生“愿闻其详”的方式言传身教,不仅让课堂变得更有趣,也让人看到了为人师者可爱的一面,这无疑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华科大的老师也太有趣了吧!”“这是teacher还是coser呀?”“我需要这样的老师,想去听课!”学生们对宋奇老师授课方式的赞许和认可,实际上也是对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的一种社会期待。越是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越有利于包容多样,促进学生在日常中寻找不饱满的果实,并使之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中向上生长。
教学和科研不同,某种程度上,教学不对知识生产负责,而是对学生负责,只有更好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大学教育才有价值。当学者们走出实验室、走上三尺讲台,越是贴近生活,越能够把复杂抽丝剥茧,让抽象回归质朴,为理论赋予场景,才越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
随着Cosplay成为年轻一代新时尚,大学老师主动上场,玩起“花样”,由此成就的不只是一堂生动的理论课,更是师生之间顺畅无碍交流的畅通。这或许正是老师变“国王”,赢得学生喜爱的原因。
撰稿 / 陈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