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2月20日电(记者白佳丽)位于天津市市中心的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办事处,对周围的百姓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立的全国第二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这里像是一个集聚社情民意的‘会客厅’。”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小白楼街道工委办公室主任郭嘉伟说,每当立法征询活动开始时,街道会将群众心声“原汁原味”地反馈到最高立法机关,一些合理性意见和建议甚至会最终在我国法律中得到体现。因此,平日里周围群众也喜欢来反映身边的一些小问题,或谈谈自己的新期盼。
面对群众热情的“心声”,基层干部如何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当好“倾听者”和“解决者”,一直是郭嘉伟和同事们的困扰。不久前,随着一张特殊“清单”的发布,基层干部们看到了新变化。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低头拉车的时间多,抬头看路的时间少。过去一年到头忙忙叨叨,但让大家具体说说忙了哪些工作事项,其实并不是很清晰。”小白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玫说。不仅如此,有时职能部门在推动工作时存在“有事找基层”的“肌肉记忆”,考核、排名、问责等让一些“属地管理”的事项变成了“属地兜底”的难题。
为了破解此类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用在倾听百姓心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上,和平区委组织部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多个街道、社区进行蹲点把脉,摸清实情。
深度参与蹲点调研的和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扈彬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具体承担的工作进行‘全面起底’。历时一个月,收集到了过去一年街道OA、微信群、电话通知等内容,最终厘清了基层存在的913项工作事项。”
面对这份基层工作的“日常清单”,有关部门会同基层一线经过仔细分析、认真研判,最终决定通过“清单制”为基层切实减负。
“我们逐项研判了街道承担的913项工作的合规性、合理性、必要性,尽可能地将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进行精简,能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在各职能部门协助配合下,实实在在砍掉了老旧小区数据统计等287项基层不应或无力承担的工作。”扈彬说。
小白楼街道泰安道社区网格员正在为居民讲解“全科网格”码上办小程序使用方法。新华社发
不久后,一份“瘦身”后的“清单”来到了小白楼街道办事处和和平区其他下属街道,一时间成了基层干部热议的话题。
“有同事说,工作多年这是第一次有了自己工作内容的‘明细账’;也有同事说,砍掉的200多项工作,体现出了为基层减负的决心。”刘玫说。
记者在和平区的多个社区走访时,听到不少基层干部对这份“清单”的反馈:“‘随意下派’的工作变少了”“重复填报、多头填报的报表变少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也没有了”……而变多的,是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热情。
家住小白楼街道的史淑文老人,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史淑文一直关注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因为小区有部分楼栋没有加装电梯,她建议社区可以在楼道里放置几把可折叠的椅子,既不影响安全通行,也可以让老人们在爬不动楼梯时歇歇脚。“没想到我提出的建议,很快就成了现实。”她笑着说。
在和平区,还有更多百姓的呼声和意愿成为现实。“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能够有更多时间为百姓解决身边事,换来更多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小白楼街道泰安道社区党委书记闫春红感慨地说。
“为基层减负赋能,需要通过扎实的调研,发现基层的‘痛点’,并作为整治的‘靶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明确职责事项向基层交派的准入范围,防止将任务随意派交基层承担,并定期研判基层减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防止出现减负问题反弹回潮。”扈彬说。
策划:邵香云
记者:白佳丽
海报制作: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