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胡玉萍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那大概是“你们不就是打一针吗?”

胡玉萍是一名麻醉医生,在南医大四附院担任麻醉科主任。工作二十余年,胡玉萍参与了2万多例大大小小的手术,为无数患者制定过麻醉方案,她和同仁们深知“这一针”背后的分量有多重。


“打一针”只是个开始

在众多医学门类中,麻醉科医生被称为“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很多麻醉医生从踏入医学大门开始,他的老师一定会跟他讲,“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胡玉萍介绍,小手术不代表麻醉风险就小,如果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不当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或生命体征造成干扰,可诱发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处理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

除了手术本身的复杂难度,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史等个人因素都是麻醉风险的来源,病人合并内科疾病越多、越严重,麻醉风险就越高。麻醉医生是决定手术能否进行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专注局部部位的手术,而麻醉医生则寸步不能离,要全程监护患者的呼吸、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稳稳拉住生命防线,保障手术运行。

此外,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工作的结束,麻醉医生还需进行术后随访,核心内容在于术后疼痛管理,确保病人没有出现副作用。胡玉萍说,持续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术后恢复,还会影响心理状态,为此,科室成立了术后镇痛小组,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恢复。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手术不分内外科,有手术,麻醉就得跟上,这也就意味着麻醉医生需要掌握更多方面的医学知识,内科学、外科学、疼痛学、重症医学、药理学等等。”胡玉萍说,在她看来,麻醉医生更像是全科医生,要不断学习和全盘掌握,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预判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监测手段,给予患者有效指导,并及时进行调整。

麻醉走进门诊,从“幕后”到“台前”

传统印象中,麻醉工作似乎只存在于手术室,实际上,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发展,麻醉学已经走出手术室,进入更多的医疗诊治场景中,诸如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无痛拔牙等。同样,对癌痛诊疗、重度失眠、关节疼痛、带状疱疹等难治性疾病,麻醉学也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方案。

王大爷是胡玉萍曾经的一位患者,患有双膝关节炎,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的创伤比较大,存在引发并发症的风险,王大爷不想接受手术。胡玉萍对其采取保守治疗,通过麻醉手段局部治疗关节炎,缓解王大爷的症状。

胡玉萍介绍,科室团队开设了麻醉治疗门诊,用麻醉技术治疗一些目前临床上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还有失眠症,前两天,胡玉萍就接诊了两位从外地远道而来的严重失眠患者,通过神经调控,调节患者的激素分泌,改善大脑功能,恢复正常睡眠。


“麻醉医生不再局限于手术室的工作,它可以走到更广的诊疗范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胡玉萍介绍,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在2019年发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科室团队第一时间响应,开设了麻醉门诊。患者如果需要进行不紧急的择期手术,可以先到麻醉门诊咨询,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需求,麻醉医生进行用药指导,从而使患者满足手术要求。

希望更多的年轻医者加入我们

业内常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很重要,也因此麻醉医生的工作节奏非常之紧绷,无法放松。胡玉萍说,加班是家常便饭,一个紧急电话就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立马到岗。“辛苦是肯定的,不过也习惯了。”

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又常常是最不被人看见的。“我不在意名头。去学习、去挑战,去帮助患者解决难题,我认为做好这些就够了。”胡玉萍说,看见患者康复和家属的笑脸,就已经很有成就感。


胡玉萍出生于医学世家,爷爷是赤脚医生,父亲母亲是普外科和妇产科医生。从小,她便时常听家里人交谈各种医学名词,耳濡目染下,她的心中也种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

长大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又将这样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情怀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儿子在高中毕业时,大学志愿也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谈起为何选择成为一名麻醉医生,胡玉萍说:“每一台手术,都需要不同的医生全力配合。因为麻醉医生的出现,才能让外科医生更好地专注于手术。这份事业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义。”自1989年被正式确立为临床科室以来,麻醉学科已历经36个年头,成为现代医学和多学科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临床科室。

但是,胡玉萍也坦言,麻醉医生的成长周期很漫长,基本要花上8至10年,加上工作压力强度大,现在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很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医学人才加入我们,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

素源来源 | 卫生健康和民政局、南医大四附院

文 | 秦思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