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一个女孩上了热搜。
这个叫马雅的“00后”南京女孩有着耀眼的学历。她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拿到本科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她放弃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这种选择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这份惊讶不无道理。同样的感觉,人们在面对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协警、北大博士争当北京城管这类新闻时也曾有过。
不错,马雅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别人管不着。只要她个人愿意、家庭接受,就算她名校毕业后选择“躺平”,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何况,人家在当上上海动物园饲养员之后“觉得变得更健康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雅的选择不可以“打量”。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是名列前茅的世界名校。在人们的常识中,能考进这样的学校并最终拿到相应学位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都在学业上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也因此而拥有了非比寻常的专长。马雅正是这样的人。
这样一个人,没去从事一项“技术含量”相当的工作,而是去动物园当了一个饲养员,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作为一种职业,动物饲养员的门槛并不高,不需要接受多高的教育。一个剑桥硕士去动物园当饲养员,就像一个清华博士去派出所当协警、一个北大博士去街道当城管一样,明显不大合乎常识常理。
从这个角度看,有人质疑“大材小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罔顾常识常理,为了显示某种特立独行而对这类质疑傲慢以待,那就未免有些虚伪与自欺了。
如此“大材小用”的确值得反思,值得警惕。
如果不假思索地为剑桥硕士去当饲养员、清北博士去当协警城管这样的事点赞,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相关大学教育的价值,而肯定了隐藏在这类选择中的反智倾向。对广大年轻人而言,这显然是一种有问题的暗示与引导。
如果名校毕业生们的“屈就”只是为了获得某个编制,那就意味着某些编制的“价值”太高了,该是对就业市场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在这个意义上,剑桥硕士当动物饲养员更像是一种症候。对于这样的事,最合宜的态度恐怕只有一种:不反对,也不激赏,先多一些观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