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友。受访者供图

■ 陈建友 重庆 非遗传承人

春节刚过,每周三、四的下午,职教中心的教室里十分热闹,30多名学生围坐在我身旁,学习龙凤花烛的每个制作步骤。我不仅教他们手艺,更要让他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我生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的一个龙凤花烛世家。从我爷爷辈起,我们便以制作龙凤花烛为生。每当我手握刻刀,凝视着那些在我手中逐渐绽放光彩的花烛,都会感到无比满足。

我打小就对这门手艺充满热爱。16岁那年,我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花烛制作。从此,这门古老技艺便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秀山龙凤花烛被列入重庆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我也成为龙凤花烛传承人,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将这门技艺推向新的高度。

2016年,我决定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在秀山特殊教育学校和秀山职教中心开设课堂,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至今,我已培训了4000余名学生,其中有18名残疾人通过我的课程解决了就业。

在秀山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聋哑人曹雳,毕业后在我的工坊上班,如今每月工资3500元,让他的生活充满希望。

现在,工坊年产花烛、龙凤花烛1000余对,产值超百万元。看着那些花烛被送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我无比激动。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成功,更是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证明。

前方的路还很长。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坚守与创新,让这份承载着三代人情感的龙凤花烛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份来自重庆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20日 第 12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