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屈阿婆实施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引发关注。术后第一天,屈阿婆基本可以正常交流,术后一周不仅能认出家人,情绪稳定,还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习惯。
2月20日,陆港院区血管外科主任禄韶英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这一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目前还不做批量化服务。对于进行手术的患者,团队需进行全面评估,患者需满足几个条件,包括患重症阿尔茨海默症且药物治疗无效、护理难度增加;心肺功能可耐受全身麻醉;家属能接受手术可能完全无效甚至出现并发症的后果等。
78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通过手术重拾记忆 术后一周能认出家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起手术的主刀医生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主任禄韶英,手术时间是1月26日。近日,他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介绍这起手术称,屈阿婆术前经多学科评估已处于中重度认知功能减退阶段,表现为严重的烦躁不安、言语混乱、睡眠颠倒等症状,夜间小便次数达数十次,需要子女们24小时轮流看护。家属在得知其团队此前已成功开展过该院首例阿尔茨海默症手术后,前来求治。
于是,该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牵头,迅速组建起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手术部、伦理办公室、整形外科、精神心理科及医务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屈阿婆的病情、手术耐受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决定为她实施超显微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
禄韶英介绍,此次手术,医生通过双侧3厘米的微创切口,在荧光显像导航下,使用放大40倍的荧光显微镜细致探查,成功找到直径仅0.1毫米的堵塞淋巴管和3毫米直径的淋巴结。随后,通过超显微手术将细如发丝的双侧淋巴管与颈深静脉一一吻合,确保吻合后的腔管畅通无阻,实现脑内淋巴液的快速引流。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手术结束,患者仅出血5毫升。术后第一天,屈阿婆即可下地行走。术后一周已能认出家人。
医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部功能衰退引发因素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淋巴引流有关
对于屈阿婆术后有明显改善的情况,禄韶英表示,“在手术当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淋巴液从吻合的淋巴管流入静脉里,这表明这个病可能跟淋巴引流有关系。”
禄韶英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解释道,阿尔茨海默症作为一种脑部功能逐渐衰退的复杂疾病,具体引发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异常累积和Tau蛋白的纠结缠绕与该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脑内淋巴回流障碍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堆积,进而扰乱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促使大脑功能衰退。由于颈部淋巴系统与脑内淋巴系统相通,所以,通过加速颈部淋巴引流,可以有效排除脑内堆积的大分子蛋白,这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新机制,也就是实施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
对于实施这一手术风险和费用等问题,禄韶英表示,手术需全身麻醉,但伤口小,不涉及内脏,风险并不高。一般手术时间需要三四个小时,长的可能需要6小时。在没有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手术费用在1.8万到2万元之间,经过医保报销之后,自费的部分大约在一两千元。“该手术对于整形外科医生或者有显微外科缝合经验的医生来说难度并不大,这种吻合技术在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很早就有。除了我之外,我们团队还有两名经过整形外科训练的医生,一天大概能做两三台手术。”
什么样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可进行这一手术?医生解释至少需满足三个条件
有网友看到屈阿婆的案例说,这才是真正的用科技进步造福人类,阿尔茨海默症像个装满回忆却永不见底的黑洞,手术刀在黑洞中划出口子,让回忆涌出。同时,大家更关心的是,目前这种治疗方式是否已经成熟?什么样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这一手术进行治疗?
2月20日,禄韶英告诉北青报记者,患者能否实施这一手术,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患者应符合阿尔茨海默症的一切诊断的标准,而且属于重症的阿尔茨海默症,通过药物治疗无效,且护理难度增加,在没有其他办法下,该手术是一个可尝试的选择。第二,患者的心肺功能要能耐受全身麻醉。第三,家属要能接受手术可能完全无效,甚至出现并发症的后果。在这些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实施手术。禄韶英强调,该手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不能做批量化的服务。同时,针对这项手术能否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禄韶英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他已经为5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做过超显微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有三例手术成功,其中一例效果非常好,另外两例均有明显改善。“今天还会做两例,但成不成功还不确定。”禄韶英说,有的患者是术后第二天马上有效果,还有的术后十天左右效果才显现。“即便有效果,患者依然患有重症阿尔茨海默症,不能说完全治愈或没有症状。”
实习生 问致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