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丹丹

手电筒的光晕在隧道内壁晕开,像一滴坠入深潭的月光。这里是南京南站地下20米,蜿蜒4.34公里的隧道里,一条条电缆向隧道深处延伸。


地下电缆隧道

潮湿的空气中,检修工人饶环宇和谭永强手持巡检仪器,时而抬头、时而弯腰、时而蹲下,专注仔细地查看每一处线路节点。火车的轰隆声不断从地面传来,在密闭的隧道里格外清晰。

红外热像仪屏幕上,温度数值在呼吸间微微跳动——20℃,安全阈值内。

这是电缆检修班组的工作日常。头顶20米处,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南京南站正吞吐着日均数十万人次的客流。而在地下,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中,这场关乎万家灯火的“暗战”已持续了无数个日夜。

隧道和地面之间,是工作井内陡峭逼仄的旋转楼梯。顺着楼梯一圈圈走下,眩晕感不断袭来,随即还要沿着垂直90度的直梯一节节爬下,来到地下20米的电缆隧道。


班组成员顺着旋转楼梯走下隧道

春运期间客流量大幅增加,使得南京南站电力负荷攀升。为保障这一特殊时段供电无恙和线路安全,确保每位旅客平安抵达目的地,春运开始前,饶环宇和谭永强所在的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检修班提前制订了特级保供计划。

“按照计划,我们班组成员分组、分批对电缆隧道开展一天一次的特级巡检,及时消除隐患。”谭永强告诉记者。

一路来到隧道深处,饶环宇和谭永强手持红外热成像仪、钳形电流表、局放检测仪等工具,对两侧电缆温度、负荷电流、接地环流等情况进行多项检测,还时不时弯腰用手电筒照射检查,查看是否存在电缆外护套受损漏水、电缆支架螺栓松动等问题。


班组成员开展电缆检修工作

“与过去完全依赖人工开展巡检工作不同,‘人防+技防’立体巡检网络的构建,进一步筑牢了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防线。”饶环宇指着一旁的电缆说,班组在监测智能巡检设备信息的同时,同步开展人工检测,“只有智能设备和人工交叉巡检、互相校验,才能方便发现更多问题”。

值班队伍里,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检修班班长吕立翔。春节期间,吕立翔带领班组成员对给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用户提供电源支撑的电缆线路进行保电特巡,及时消除电缆发热等缺陷隐患。

今年是吕立翔连续值守春运的第5年。5年间,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一条条地下电缆隧道内,对每一段电缆、每一处接口、每一个监测点位都谙熟于心。

“每次巡检2人一组,完成全长4.34公里的电缆隧道巡检工作,需要7~8个小时,换算成步数要走约3万步。”饶环宇笑着打趣道,“每天的微信步数排名都是第一名!”

在4.34公里的隧道尽头,完成检修工作的饶环宇和谭永强,总会驻足倾听。隔着20米岩层,轰鸣声隐约可闻,呼啸而过的列车载着游子驶向团圆。

此刻,地下20米,工人们的身影伴着两侧星星点点的灯光,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