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孙敏叔 陈梦清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中,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凭借突出表现脱颖而出,以全省模型应用数量第一的成绩成功跻身全国十强。随着数字检察战略在基层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家港市检察院这一“老先进”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理念先行 夯实数字检察根基
推进数字检察战略,理念更新是关键,数据积累是基础。在落实数字检察战略初期,针对部分干警将数字检察等同于检察信息化、软件轻应用的认识偏差,张家港市检察院检察长亲自挂帅,将数字检察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组重点项目指挥调度、跟踪问效。
在检察长的带动下,张家港市检察院构建起“领导小组-数字专班-办案单元”的组织模式,从“用”好模型赋能法律监督、“办”好案件助推社会治理、“讲”好检察故事树立品牌形象三个维度,一体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同时,制定《张家港市院数字监督模型应用推进方案》,建立规则验证、应用校验、融合履职等9项协同履职机制,对监督线索实行“技术运行、部门验证、领导审核”三级审核机制,凝聚模型推广应用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已累计研判内部监督线索6900余条,实现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覆盖。
“我们以‘数治港检’品牌建设为牵引,建成‘数治’港检中心,汇集公安、法院、人社等18家单位420余万条数据,并集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5项技术,对259个建用模型动态管理、实时推进,为数字检察找准赛道提供有力支撑。”张家港市检察院检察技术部门负责人杨勇介绍道。
精准发力 赋能法律监督升级
赋能法律监督,是数字检察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张家港市检察院针对监督薄弱环节,注重以数字检察力提升监督能力,持续完善制度机制,不断加强大数据监督模型开发和应用,全院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自全国模型应用推广活动开展以来,“四大检察”监督数据均同比提升50%以上。
在刑事检察领域,针对侦查监督“点多、面广”的特点,研发运用撤案监督等44个模型,成功监督立撤案22件,纠正警辅人员违规担任见证人等17件违法行为,追捕追诉7件17人。
在民事检察方面,围绕监督“案源少、质效低”的特点,建用27个模型,监督成案40件,剔除虚假债权2925万元。其中,套取分配类虚假诉讼监督模型在最高检平台上架,破产领域虚假劳资债权监督模型获最高检首届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
行政检察聚焦监督职责“无米下锅”的困境,通过模型构建发现基层行政处罚法律适用错误、金额不匹配等问题线索,提出纠正意见19件,发出类案提示函1份,有效督促基层行政执法依法依规。
公益诉讼检察针对“范围广、领域多”特点,建用69个模型,监督办案78件,有力破解水资源保护、跨区域垃圾倾倒等治理难题。
“我们与院数字办联合研发的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模型,在最高检大数据平台上架后被全国各地72家检察院应用125院次,不仅推广应用数排名全省前十,更为全国‘有爱无碍’城市建设提供了‘张家港方案’。”张家港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闫振东介绍,大数据监督模型已经成为公益诉讼检察办案不可或缺的“利器”。
协同共治 从“数字”到“数治”跨越
“数字检察不是单纯的‘技术流’,而是系统的‘方法论’。我院注重发挥数字检察类案监督、精准监督作用,聚焦上级重点部署,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体现检察智慧和检察担当。”张家港市检察院分管数字检察的专职委员董树海说道。
该院先后与住建、交通等6个行政主管部门对接,探索共研共用公租房规范使用、交通安全出行等6个模型,挖掘生态环境、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多个领域监督线索3000余条,并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开展居民区消防控制室人员资质审查、网约车备案检查等9次专项行动,协同各方筑牢长治久安基石。
围绕消防安全、沿江港口管理等地方党委重点工作,建用网络销售伪劣消防灭火器危害公共安全风险监督模型等69个模型,积极推动餐饮店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调整社区矫正对象基本养老金待遇等8项社会治理工作,发出线索移送函2份、检察建议4份,以检察履职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此外,张家港市检察院突出模型的共享共用,推动公安、法院将撤案监督、虚假诉讼监督等5个模型整合进内部监督模块,提升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推动住建、人社等部门将相关模型转化为常态化执法数字工具,发现20个在建公共建筑项目存在38处不规范问题,纠正设计不规范、虚假套取医保基金等56件违法行为,实现模型促进治理的全闭环,有效促进监督问题早发现、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