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虽是黄埔六期毕业,但却能逆风飞扬,和黄埔一期的学长胡宗南并列为蒋介石最为信任,也最为看重的学生。他为了蒋介石,可谓是肝脑涂地、忠心耿耿。

但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爱徒后来居然成了功德林中的马列主义权威。

而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其实是源自一支香烟。

廖耀湘



1948年10月28日,化妆成老农民的廖耀湘在辽沈战役中被我军抓了俘虏。当时,他以为自己在劫难逃。可他万万没想到,我军东野7纵司令员邓华同志在看见他时,并没有呵斥,反而递给他一支香烟,并说道:“别紧张,给你一支好烟抽抽吧。”

那么,这廖耀湘到底有什么本事,能成为蒋介石的铁杆心腹?

而他又是怎么成为新中国战犯管理所的马列主义权威呢?

师生

蒋百里在我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是泰斗级的人物,而且看人的眼光极准。在同时期的湖南军人中,他最推崇的只有两人,一位是他在日本陆士的同学~蔡锷,另一位就是他徒孙辈的廖耀湘。

蒋百里



廖耀湘是湖南新邵县人,出生在1905年,从小就是神童。读蒙馆时,他才5岁,但教书先生让他背诵的课文却比9岁的同学要多一倍,因为他脑子实在太好,背得实在太快了。

等到上中学时,廖耀湘不但思维敏捷、学习好,而且还颇有运动天赋,既是篮球健将,又是长跑冠军,每天都是从县里走着去省城上学。

因为家里穷,廖耀湘只有一条裤子,所以,每次洗完裤子之后,他就立刻穿上,在外边跑一个半小时,把裤子直接跑干。后来,爷爷得知后,就把自己的寿衣布料给孙子做了一套衣服。转年,廖耀湘拿了奖学金,立刻又给爷爷买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做寿衣。

不但体力好,廖耀湘还特能吃。在他上学的路上有很多小饭馆儿,吃饭能“论碗”,也能“论餐”。有一次,饭馆老板看他是个学生,应该吃不了多少,就和他“论餐”。结果,廖耀湘一口气吃了6碗,让老板赔了不少钱,是欲哭无泪。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身板,在日后过野人山的时候,廖耀湘才能拿着开山刀为全师开路,并带着部下走出绝境。而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则差点儿一命归西。



1926年,廖耀湘南下考入了黄埔六期。那时,黄埔的毕业生不愁找工作。但他却一心要出国留学,继续学军事。而且,在1000多考生中拿了第三名。

可是,他却落选了。原因很奇葩,一是因为他太矮,二是因为他眼皮上有道小伤疤。面试官认为他出国会有损中国军人的形象。

换成别人,也就骂几句而已,而廖耀湘却堵在蒋介石的家门口喊冤。蒋介石很偏向黄埔毕业生,就见了他。见面后,廖耀湘拿出拿破仑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远大志向。

蒋介石挺喜欢眼前这个墩粗、天真的学生,于是又考了考黄埔的教材。廖耀湘是对答如流。蒋介石顿时大悦,很快就特批廖耀湘去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

在廖耀湘留学期间,蒋介石委托蒋百里去法国考察中国的留学生。而蒋百里对廖耀湘的评价是“此等如凤毛麟角的人才,学成后应重用”。在某种程度上,蒋百里已经把这位小同乡看作了蔡锷的继承人。



同样推崇蔡锷的蒋介石在得知后,对黄埔毕业,又是自己特批留学,还才华出众的廖耀湘是更加器重。可以说,廖耀湘从军事生涯的起点,就站对了队,而且对蒋介石也是知恩图报,从无二心。而蒋介石对他的信任更是无以复加。

只可惜,本可以成就一段师生佳话的蒋介石和廖耀湘站在了人民和历史进程的对立面。

俘虏

不能否认,廖耀湘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抗战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打服日本鬼子的国民党将领。解放战争初期,他带着新六军在东北让民主联军也吃了大亏。

尤其在沙岭村一战中,新六军以3000兵力力扛兵力10倍于己的民主联军4纵,并使4纵在损失2000多人后,不得不撤围而去。这一战成为4纵的奇耻大辱。



此后,他和杜聿明、孙立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把自己的黄埔4期师兄林彪一路追到了松花江以北。元气大伤的林彪那时都有了上山打游击,或者撤到苏联或蒙古的打算。

不过,这一众国民党猛将和蒋介石都笑得太早了。他们忘了我党最擅长的就是绝地反击。

1948年4月12日,我军东野以雷霆万钧之势拿下锦州,兵锋随后向北,与向锦州狂奔的廖耀湘所部在辽西迎头相撞。

一时间,两支劲旅打成了一锅粥。

林彪打仗有个习惯,就是要求麾下至团级单位必须每天上报当日的战报。



10月26日深夜,在听取各师战报时,林彪突然叫停,为何?

因为在胡家窝棚的战斗中,我军缴获的短枪明显多于长枪,缴获和击毁的小车明显比卡车多,俘虏和击毙的军官明显比士兵多!

随后,林彪指着地图上的胡家窝棚,斩钉截铁地说道:“敌军的指挥部就在这!”

事实证明,林彪判断得异常准确,廖耀湘就在那呢。

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当了俘虏。



当时,他戴着旧毡帽,穿着破棉袍,赶着一头驴,驴背上还驮着两袋花生。被我军战士盘问时,他开始还狡辩,但他不知道他的相貌特征早就被4野编成了顺口溜。于是,他很快就被识破了。

随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时的一幕,邓华同志递给他的香烟,让他心头一震。不久之后,廖耀湘被关押在抚顺

1951年1,在刘伯承同志的主持下,我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事成立。学院成立之初,科班出身的教员少之又少,没法满足教学需求。而刘伯承院长则唯才是举,从国民党战犯中挑选了一部分人作为教员,这其中就有廖耀湘。

为了让我军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们能接受这些曾经的死敌和手下败将给自己当老师,刘伯承同志是做了大量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

刘伯承



当得到去南京讲课的通知时,廖耀湘感觉和做梦一样,而且心也发虚。最后,在战俘管理所领导的再三劝导下,他才不再推辞,并忐忑不安地坐上了去南京的火车。

到了军事学院后,廖耀湘万万没想到刘伯承同志竟然会亲自出门迎接,并谦虚地请他给学员们讲讲在缅甸战场的战斗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两军的优缺点和对我军建设有什么好建议。

第一次上讲台时,廖耀湘满头是汗。而随着讲课的深入,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出生入死的缅甸战场,讲得越来越出神入化。

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刘伯承同志走到讲台,紧紧地握住他的说,激动地说道:“廖将军,你的课太生动了!”



但在另一次上课时,廖耀湘的情绪却比较低落,因为讲的是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的10万大军是怎么被我军歼灭的。

当天傍晚,廖耀湘在校园散步。忽然,一位军官走到他的面前,在行完军礼后,说道:“廖老师,我指挥的团参加了黑山阻击战,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在那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你们再加把劲,就很有可能占领黑山,也就不会全军覆没,但你们为什么会突然撤退呢?”

廖耀湘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地说了一句:“因为国民党的军心散了。”

在军事学院高级班客串教员的4年经历,对廖耀湘的思想触动很大。1956年,他被转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在这里,廖耀湘改造得更加孜孜不倦。

理论权威

在北京功德林改造期间,廖耀湘认真阅读了很多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凭借超强的记忆里,他可以把《哥达纲领批判》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



为此,他得了个“书呆子”的雅号,并被其他战犯称作了马列主义的“理论权威”。

除了努力学习,在劳动中,廖耀湘也不惜体力,抢着干脏活累活,还被管理所评为搓麻绳高手。因为在吃饭时,分菜分得很公平,他又被战犯们推举为“席长”。

因为表现良好,管理所就推荐廖耀湘到农场参加劳动。因为农场没有围墙,也没有岗哨,管理干部在开始时还担心他会趁机逃跑。可廖耀湘到了农场之后,一直专心干活,忙得不亦乐乎。

劳动结束后,管理干部问他想过逃跑没有。他答道:“做人,就要光明磊落,要是当逃兵,会在后背挨枪子儿,是军人的耻辱!”

虽然廖耀湘在学习和劳动中很认真,在大是大非上也很清醒,但在平日的生活里却不拘小节。



有一次,沈醉看到院子里有条裤子已经晾了10来天,便问那是谁的裤子。廖耀湘就在他旁边,也跟着说:“这人太迷糊了,裤子晒了这么多天,也不知道收起来。”

此时,别的战犯告诉廖耀湘那其实就是他的裤子。廖耀湘赶快走过去看看,喊道:“这不是我的,这是何文鼎的!”

何文鼎听见后,也跑来看看,然后大声说道:“我是6号,这不是我的!这裤子是9号廖耀湘的!”

众人围过来一看,果然是廖耀湘的。

1961年12月,廖耀湘成为第3批被特赦的战犯。出狱后,他主动向周总体提出要成为我党党员。



1968年12月2日,廖耀湘因病去世,享年62岁。

1980年5月30日,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把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

纵观廖耀湘的一生,曾经在抗日战争金戈铁马,也曾经在解放战争与人民为敌。但在我党的感召之下,他能迷途知返,回到人民中间,所以,廖耀湘也算得上是一位英雄。

素材来源:
湖南文学 2015年1期《还原廖耀湘》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9期《廖耀湘:获得特赦后向周恩来要求入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