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又该何去何从?



12号,广州白云区某街道招聘环卫工人,招聘条件上有一条是这样的:年龄35周岁以下;

不是,35岁以上的人是丧失劳动能力了吗?为什么各行各业,不管是脑力工作还是体力活都把35岁当做职场的准入门槛?



这件事闹上网络后,当地街道办也迅速进行了回应,声称此次招聘的人主要从事生活垃圾装桶、搬运等工作,对体能要求较高,所以设置年龄门槛;

后来又进行了修改,把年龄放宽到18-65岁之间了,咱就说,35岁以上的人群也需要生活啊,而且像环卫工这些工作,很多年轻人是不会去干的;



再把35岁以上人群拒之门外,真不知道怎么想的!

35岁危机究竟是谁发明的?

35岁危机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79年,是我国一位名叫赵洪洲的科学家提出的;

当时不叫35岁危机,叫“科学创造最佳年龄”,他通过研究1500-1960年世界上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的研究者年龄,发现杰出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年龄是25-45岁;

大多数科学家的成名年龄是33岁,创新峰值年龄37岁,二者求平均得到35岁。

后来,35岁就被各行各业照猫画虎,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35岁危机!

所以说,职场的灾难,是人为,相比35岁门槛,在我国,空窗期、仲裁记录等都会脏简历;

而应届生的简历很干净,年龄也小,可是各大企业不也不要嘛;

所以,不管是35岁也好,空窗期也罢,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职场歧视,这些歧视不消失,打工人就没有好日子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