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以松江四中为首的泗泾片区几所中小学将“开学第一课”搬进位于镇内的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开学首日,学生竟然进企业?这思路听上去似乎有点清奇,可松江四中校长郭洁却很有信心:“科学教育要打破‘围墙’,就要甩开膀子大胆干!”

事实上,细细梳理松江区近年来布局科学教育的大事记,不难看出,大胆、开放的基调早在几年前就定下。松江区教育局表示,做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时代题,任务紧迫,困难重重,仅凭教育一家之力,必难成大气候,唯有想在前、试在前,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抱团发力,才可柳暗花明。而令人欣慰的是,“破墙破冰”的惊喜正逐渐显现。


携手多方力量绘蓝图

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配强科学副校长,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等。而早在 2023年8月,松江区教育局就邀请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学者和科研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松江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展开讨论,共谋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同年12月,《松江区加强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调研报告出炉,确定以立足科创联盟高地、科创联盟基地、“一校一品”科创孵化地“三地”创建,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工程。


此后,在科学教育“三地”创建指挥棒的指引下,各校持续探索用力,动作不断,成绩渐显。松江一中、东华附校、上外松外、泗泾三小、九亭中学5所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松江二中“未来物理学家”、松江一中“科技创新社”、上师大附外中“云间创客工作坊”、新桥中学“机器人社”、松江七中“智能机器人”5所学校的社团,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创新社团;松江二中、东华附校、佘外实验、九亭中学4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去年4月,松江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明办、区科委、区生态环境局、团区委、区科协等6部门着手制定的《松江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发布。“松江区首批中小学科学家顾问团”“首批中小学校外科学副校长”“首批中小学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名单也同步发布。至此,汇聚各方资源,共建 “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直面大小难题找出路

迈开步子且行且试的过程中,难点堵点问题也浮出水面。例如:教师学科视野不够开阔,知识更新滞后;校内外科学教育的融合贯通不足;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评价办法研制存在困难等。面对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盯准问题出对策,各校抓住问题找出路。

科学教育需要科学研判,科学教育提质增效也需有据可循、科学施策。在松江区教育局体艺科负责人鲁勤看来,“发挥评价导向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循证决策治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区域层面,既要关注市、区、校际之间的横向发展,更要关注学校自身的纵向发展,加强评价结果的科学公开,分析与运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为学情诊断“精准护航”;学校层面,要加强教育管理能级提升,由关注评价结果转向关注实施过程,剖析关键数据,关注关键问题,改进关键行为。


面对科学教师队伍亟待建设、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迫在眉睫等关键问题,早在几年前,松江区教育局就出台了一揽子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措施,例如:实施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科学活动设计与研究”为核心的“云间育苗”计划,通过“一位学科专家带领一群学科教师助力一批松江学子”模式,启动“我们玩科学——小学生科学实验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合各方资源破围墙

毋庸置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探索探求中习得。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也就成为科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打破学校的“围墙”,联合高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百年名校松江二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等业界大咖成为校内科学教育讲坛的主讲人,“脑机接口前沿探索” “星空的力量”“基因编辑——从诺奖到新药”等前沿科技知识成为拓展学生眼界的科普盛宴。学校还聘请上海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仇子龙教授担任学校校外科学副校长。

邀请“科学大咖”进校园的同时,还要用活“社会大课堂”,创建大科学教育生态。在位于佘山脚下的松江区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除了乐高机器人、智慧编程、科学实验等校本课程,学校还与灵长类脑研究中心合作,成立“脑科学科创实践基地”,依托中国航海博物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开发了馆校合作跨学科课程、国防科技系列课程,科学类课程群不断完善。此外,立足“全国书香校园”建设,融合“阅读+科学”,该校开设了科普阅读展示专栏,成立了“科学导师说”“家长说”团队,激励孩子坚持科普阅读、勤于科学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不设围墙,科学教育热浪翻涌,并渐成百舸争流之势。自去年4月,上海市首个校园“一平米博物馆”进驻松江后,松江区共有14所学校被纳入科创空间站联盟校阵营。如今,依托上海科技馆丰富的自然藏品资源,涵盖生命演化、生物多样性、典型生态系统等主题的校内微型博物馆成为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载体,与此同时,还孵化衍生出了“一平米博物馆”小馆长、科普电影、球幕电影、小小讲解员、小策划展人、AI和手绘海报大PK、自然绘画师、标本制作培训等系列课程活动,丰富了校内科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文字:王梅

图片:王梅 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沈莉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