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近日,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印发《关于开展“浙里有才”系列活动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通知》。
深化推动“浙里有才”校地对接
每年举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暨“浙里有才”校地对接活动,发布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各地引才政策、人才需求“三张清单”,推动高校与各地人力社保部门供需双方现场对接。
各高校要组织开展“百名书记校长访百县”拓岗行动,高校主要领导带头加强校地对接,根据生源情况至少到5个县(市、区)开展针对性就业推介。
支持高校跟地方党委政府签订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等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省、市、校三级联动,主动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历史经典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国有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专场人才对接和招聘活动。
开展返乡大学生“百县百场”促就业活动
各县(市、区)人力社保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全面梳理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信息,集成归总本地引才政策及优质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利用每年寒假大学生回乡时机,提前发布“招贤令”,有组织地集中开展专场招聘活动。
通过走访慰问、电话联系、视频会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开展县情宣传、政策推介,打好“乡情牌”,留住“归乡雁”。
组织寒暑假返乡大学生赴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参观,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精进学业、开拓视野、了解家乡产业,点燃在外学子学有所成、回报家乡的热情。
持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
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示范带头,认真落实“两个100”和“不少于10家”要求,调动高校全员力量,有计划地走访重点行业企业,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
推广“就业直通车”,针对人才需求较大的高新区、产业园、重点企业等,由学校统一组织毕业生进园入企参观,感受职场环境,提升岗位认知,现场参加招聘面试。
各高校要推动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推广校地校企“浙里有才·典型合作案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卓越贡献单位”典型案例。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携岗返校促就业
各高校要加大校友工作力度,拓展各地校友会的就业服务功能,邀请人才需求较大的校友企业家返校举办专场宣讲活动。
鼓励各高校发动校友分会、校友企业以及广大校友共享用人信息,搭建招聘平台,扩展求职渠道,为母校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鼓励高校开展“师兄师姐话成长·助就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面对面分享实践经验,提供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精心组织“万企进校园”系列专场招聘
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组织实施好行业、特色、区域、网络等4个类型省级专场招聘会及同期活动,探索在高教园区联合举办片区专场招聘活动。
各高校要充分发挥二级院系优势和作用,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举办特色专场招聘活动,提升供需对接精准度和实效性。
各高校要为企业进校宣讲、招聘等活动提供便利,做好用人单位资信核实,确保岗位需求真实,鼓励高校将用人单位宣讲融入生涯教育指导课程。
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对照“办学水平高不高、专业特色强不强、就业需求旺不旺”要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新专业前提供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适配性论证,毕业生就业状况将作为专业预警与退出、学位点申报和撤销、质量评估与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统筹建好教学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确保学生足时、真实参加实习,毕业前累计实习实践时长一般不少于3个月,推广“浙里有才·就业实习基地”典型案例。
成立省级生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建设一批示范课程和教材。
办好“职引未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化比赛内容和形式,提升师生对产业和岗位认知度。
推广重点群体结对包联“阳光就业”
各高校要精准掌握脱贫家庭、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较长时间未就业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帮扶台账。
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
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研究生导师(毕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等压实责任、包干到人,确保指导咨询、推荐岗位、组织培训、就业实习实践“四个优先”,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帮扶对象,探索将研究生就业情况作为导师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参考。
落实好“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项目,有序扩大覆盖面,提升培训帮扶实效。
防范和整治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和去向信息,规范做好毕业去向登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要求,建立省、市、校、院四级就业监测数据自查核查机制。
经核实,存在工作失责、审核不严甚至弄虚造假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配足建强高校就业工作队伍
成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开展人才供需适配、就业政策论证与效果评估、就业与产业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
持续开展就业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和专题研修,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提升培训实效。
组织开展“万名实践导师进校园”活动,各高校每年至少组织100名就业部门、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专家、优秀代表,走进校园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各市人力社保、教育部门要协同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原则,充分挖掘本地政策性岗位潜力,统筹协调好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确保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全员“一人一档”精准指导。
做好就业安全教育、招聘求职陷阱提示、防诈宣传,加强毕业生权益维护,及时提供就业心理疏导和帮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探索在毕业班设立学生“就业领跑员”,及时把就业信息推送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