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9日,此时距离北平和平解放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傅作义在绥远约见了时任南京政府国防部部长、他的山西老乡徐永昌,并向徐永昌吐露一条惊天的“潜伏计划”。

据《徐永昌日记》记载,上午九点,傅作义来到了他的住处,神秘地对他说此地不能谈话,把他带到了自己的住处。

随后,傅作义向徐永昌说,现在他兵力不济,必须和共党联合,以求生存。在联共的名义下,他会争取时间,用一个时期来整理军队,“将可用干部放入农村”,利用合作农场,只要半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把部队扩大到20万。

此时的傅作义早已宣布起义,他要这么多军队干什么呢?

傅作义向徐永昌分析了共产党在未来可能失败的几个因素:一、外交上孤立;二、经济上贫困,粮食不足;三、军队向南推进太快,导致后方空虚,犯了兵家大忌。

还向徐永昌献策,要在经济对新中国实行封锁,“轰炸电厂,以扰其人心”,“沿海交互登陆,以分散其兵力”。



傅作义认为,在1950年3月到4月的春荒世界,新中国将遭遇一段“最痛苦之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国内国际上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那么他就可以趁机而动了。

说罢,傅作义“痛哭”,说“蒋先生权当认错了人,权当傅某力量投了敌,但最后必要发生一个大报答。”徐永昌颇为感动地说道:“想不到你要走此艰难之途径。”并自叹不如。

不过,据徐永昌记载,蒋介石在听到傅作义这个瞒天过海的计划后,却完全不看好,当时蒋介石听后“摇首,谓很难成功,一定画虎不成”。

傅作义的“寓兵于农计划”,在时任华北局的第一书记的薄一波的回忆录中能得到佐证。据薄一波回忆,这期间傅作义曾和他有过一次谈话,谈话内容主要有3点:

第一点是表示忠心,说一定会把绥远完全解放区化,把旧部解放军化;

第二点是他从前的1.8万干部,必须给予安置,“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去修渠开垦”;

第三点是傅作义个人的工作安排,他说自己学识不够,无法继续在军队任职,“后套有16万顷地,可耕地为10万顷,而现耕种面积只4万顷,如果政策允许的话,他愿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农场。”



薄一波和他谈话结束后,就把他的意愿汇报给了中央,中央于是提名他为新中国的水利部部长。

结合徐永昌的日记和薄一波的回忆,我们会发现,傅作义确实没有对徐永昌撒谎,他确实认真执行了答应蒋介石的“寓兵于农计划”。

他向新政权表示忠心,声称要把绥远解放区化,旧部解放军化,这些不过是幌子,真正的目的则是把旧部安排在绥远农村,自己以某种方式和他们暗中联系,等待1950年困难到来,他们便待机而动。而在那个时候,他们早就已经通过合作农场,“增至二十万人”,成了一支足以撼动局面的力量,足以配合蒋介石的行动。

傅作义的话,在前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师哲晚年的回忆中也得到了证实。



据师哲晚年回忆,傅作义在成为水利部长约一年后的一天,他找到毛主席,说自己还有多少电台,多少枪支存在什么地方。毛主席对此并不吃惊,告诉他:“你留着用吧。”傅作义当然不敢再留着用。

一年前“寓兵于农、待机而动”的计划有多么雄心勃勃,现在的傅作义就有多么尴尬。他一没等来1950年三四月的春荒,二没有把自己的部队“增至二十万人”,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被彻底孤立,经济发展蓬勃有序,军队向南推进,也没有给别人留下趁虚而入的可乘之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