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禧年的CCD卡片机在二手市场炒出高价当父母辈的喇叭裤重新占领街头橱窗当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时隔25年重返通城银幕南通的消费市场正在被一股强劲的“时间逆流”重塑“老”元素与“新”趋势之间的动能转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推动商业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双向奔赴
怀旧CCD相机:压箱底宝藏拒绝“退休”
在荷兰街一家店铺内,一台台CCD相机整齐地陈列在柜台上,松下、尼康、富士、卡西欧等品牌应有尽有、新旧不一,机身上的细小划痕在暖光灯下泛着金属光泽。角落里静静躺着的“万能充”更是瞬间将记忆拉回到那个充满怀旧色彩的时代。
店长张绮月去年3月份开设了这家店铺。起初,她只是将自己收藏的三四台CCD相机拿出来供客人试机,没想到意外激发了客人们的购买欲望。于是,她索性在店内开辟出一个角落,专门售卖这些充满复古气息的相机。CCD相机是数码相机的一种类型,得名于其感光元件CCD(电荷耦合元件)。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拿在手中像张卡片一样小巧便携,CCD相机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随着CMOS传感器的崛起,这些曾经备受宠爱的CCD相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如今在社交平台拍照博主的“出片”攻略下,CCD相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氛围感的“复古神器”,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几十元飙升至上千元,甚至出现了“一机难求”的现象。“CCD相机价格相对低廉,很多型号早已停产,设计复古,大家基本都是在网上被‘种草’后,再到店里咨询热门款的品牌型号。只有上手试机,才能挑选出喜欢的画质。”张绮月告诉记者,店内的所有相机都是从日本海淘回来的,最多的一个月能卖出七八十台,价位多在六七百元,贵的则在上千元。不同于智能手机的多功能,CCD相机成像的噪点、偏色和低像素恰好契合年轻人追求的“破碎感美学”。“智能手机拍照太清晰了,CCD相机的‘模糊’恰恰成了它的魅力所在。”00后大学生小张是CCD相机的忠实粉丝,她收藏了5部不同型号的相机,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使用心得。“CCD相机的色彩有一种独特的‘年代感’,拍出来的照片自带滤镜效果。”在线上二手平台,CCD相机的质量参差不齐。某些商家甚至用行车记录仪伪装成CCD相机高价出售。对此,张绮月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要仔细辨别,看镜头是否能够伸缩,再去感受画质和色调,避免盲目跟风。怀旧古着商品:时尚轮回是个圈
18日,记者走进我市一家古着店铺,瞬间被一股浓郁的80年代美式街头氛围所包围。店内,蒙奇奇、安迪娃娃等二手玩具琳琅满目,花衬衫、皮夹克等古着服装挂满衣架,衣物领口内衬的英文干洗标与袖口磨损的格纹成为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注脚。
“这些古着商品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产物,每一件都是由店主亲自筛选、海淘回来的,价格从1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店长黄女士轻抚着衣襟说道。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古着服饰极少有同款,撞衫的概率很小,每次成交都是消费者与商店选品人在审美上的共鸣,“顾客以16岁至40岁的人为主,他们喜欢通过古着表达个性,也享受‘淘货’的乐趣”。“古着”,即“Vintage Clothes(古董衫)”,一般是指具有历史价值且不再生产的服饰。在火爆的背后,是“绝版货”+“时代感”,让古着超脱于一般的二手服饰,其精致的面料、细节的剪裁等更让古着成为某个时代的缩影。医校巷的一家古着店,店面不大,但“五脏俱全”。上千种的服装、耳饰、项链等一应俱全,整个空间都被少女心满满的鲜艳色彩所包围。“买古着不仅省钱,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时尚是个轮回,上个世纪的衣服放到现在看也丝毫不过时。”热爱“Y2K千禧风”穿搭的消费者小李边挑选边说道。
店长亭亭告诉记者,店内的商品多为二手奢侈品,价格从500元到1万多元不等,一个月销售额在15万元左右。“古着服装多有微瑕,但胜在物美价廉,500多元就能买到巴宝莉的格子衫。我们也会回收成色好的衣服放在店内售卖。”记者还了解到,古着商品大多由主理人从海外市场回收,在售卖前会通过干洗、消毒等步骤进行翻新,确保衣服清洁无味,打消消费者疑虑。怀旧影视“翻红”:年轻人的“电子榨菜”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上周,由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在通城多家影院重映,光影错落间,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爱情故事缓缓展开。“《花样年华》已经重看了3遍,走进影院并不是为了剧情,而是为了那种氛围感。”95后白领小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观影体验:“张曼玉的旗袍、梁朝伟的眼神,还有那种慢节奏的生活美学,让人仿佛穿越回过去。”这种对“氛围感”的追求正是怀旧影视翻红的关键所在。在紫东世纪影城等影院的“我愿意”特别观影场,观众手持定制版“透卡船票”拍照打卡。此外,部分影院还推出了粤语场等特色场次,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港风韵味。市区一家影院经理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典电影被重新搬上大银幕,从《泰坦尼克号》到《海上钢琴师》,再到《花样年华》,这些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绪,还通过4K修复等技术提升了观影体验,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前来观影。除了经典电影的重映外,如今,打开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网友们对老剧的热情正在变得愈发高涨,《西游记》《红楼梦》《还珠格格》《甄嬛传》等这些播出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30年以上的经典影视剧成了年轻人放松心情、寻找情感共鸣的“电子榨菜”。年轻观众们不仅热衷于追看老剧,还积极地在网络上相互推荐,促使社交网络上出现各种“追老剧”和“老剧翻红”的奇特现象。“老剧的魅力在于其温馨治愈的节奏、制作精良的画面、饱含深意的台词,能让我们在快节奏时代放慢脚步。”市民王女士是《武林外传》20年的忠实观众,每次观看都会被轻松幽默的剧情逗乐,总是常看常新,“经典,永远不只是一串数字与时间,更是我们观众心中一份珍贵且不可磨灭的记忆”。
采写、图片: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陆薇 卢兆欣
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