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通如皋的江风拂走晨雾,
一座“钢铁巨兽”正在舒展筋骨。
作为世界顶级重卡品牌,
有着“公路之王”美誉的斯堪尼亚落子江苏,
近日,中建安装国际公司以现场带动市场,
第9次携手海外业主
参建的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
年产五万辆商用车迁建项目
即将进入竣工验收和工艺调试阶段,
目前五大关键厂房动力媒介供应全部就位,
为下一步生产线联调联试奠定基础,
预计7月正式投产,
中国智造的“公路之王”将在此咆哮启程!
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国际公司承建焊装车间、涂装车间、维修车间等
20个单体及附属设施的全部机电安装工程。
建成后,将实现年产5万台商用车,
吸引更多优质汽车供应链配套企业
和研发机构在江苏布局。
科学统筹 筑智能工厂
作为斯堪尼亚集团全球第三个整车生产基地,
20个单体分散在42个足球场般大小的场地,
如何实现施工资源的高效调配
是项目实现高效建造的重中之重。
项目策划之初,
项目团队根据楼栋分布及不同单体特点,
将全场划分为两大施工片区,
每个片区配置独立的预制加工厂和材料倒运厂,
避免材料在施工现场长距离运输,节省时间。
同时,项目团队在片区内
各设置一名区域经理,
各单体设立栋号长与专业负责人,
实行矩阵式管理,
两区组织协同并进,栋栋施工平行开展,
相互补位,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
更解决了大规模项目人员机械窝工难题。
由于前期土建作业面移交滞后,
项目出现了土建、装饰装修、工艺设备安装等
多道工序同场作业的情况,
严重影响机电施工组织。
项目团队因地制宜、错峰穿插,
根据单体内部实际情况,
动态调整机电施工工序:
在未交叉区域先行铺设支吊架和管线,
交叉区域抓住其他工序施工间隙施工,
而针对工艺设备已经进场覆盖的区域,
项目团队积极协同业主调整管线设计布局,
不仅成功避开工艺设备流水线,
更为后续检修维保预留了充足空间。
项目仅用6个月完成30万米桥架及管线、
7万平方米风管、130万米电缆的建设任务。
价值创造 树品质工厂
项目以打造江苏省汽车产业“灯塔工厂”为目标,
施工标准严,品质要求高,
对于项目品质提升和价值创造,
项目经理徐宝峰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针对厂房顶部球形网架结构
18万米、最大直径1.25米的管道的安装任务,
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
建立球形网架和管道的精确模型,
提前“彩排演练”施工流程,
进行碰撞检测与路由优化,
在错综复杂的钢铁丛林中穿针引线,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根据网架间隙,
切分大口径长距离管道,
利用各类设备“抬-调-拉-测”,
将安装位置与设计路径偏差控制在1厘米内,
实现上弦球与下弦球间管道安装一次成优,
安装质量获业主认可的同时节约时间成本。
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过程双优化,
原设计采用的传统螺旋风管
单节重量最大达285千克,
不仅吊装难度大、影响工期,
还存在垂直运输安全风险。
为保证施工的效率,节省施工周期,
项目积极与业主沟通,
提议更换成轻质的新型织物风管,
并邀请外籍业主前往同类项目实地考察。
当看到轻质织物风管效果出色时,
外籍工程师不禁频频点头称赞。
这一创新举措,成功节省工期25天,
助力业主顺利实现12月送电的重大工程节点。
绿色节能 创零碳工厂
项目设计之初,
项目便确立全部使用绿色电力和可再生燃料,
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工厂”。
项目团队在屋面铺设分布式光伏面板,
装机容量达14.9兆瓦,
年均发电量1462万度,
不仅可以实现“自产自用”,
剩余电能还能并网输出,
为电网注入绿色活力。
在能源使用方面,项目不仅注重“开源”,
更在“节流”上下足功夫:
配备楼宇自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
及车间采用的智能母线和智能照明系统,
可以精准监控不同单体、不同系统的能源消耗,
从而合理分配能源,节省5%的用能成本,
减少约10%的厂区碳排放。
此外,项目创新利用本地污水污泥、
餐厨垃圾和其他生物质生产生物燃气,
作为工厂的主要能源供应,
实现循环经济闭环,助力达到碳减排目标。
深耕智造创新沃土,共筑中外合作标杆。
中建安装将持续塑强机电安装专业实力,
在长三角热土书写智能制造新范式,
为打造世界级商用车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中建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