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刊

□王会丽

伴随新兴科技手段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创新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与引导力量。同样,数字化发展推动着高校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向现代化、数智化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场域、教育载体入手进行优化改进,在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时代化、精准性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从而落实好思政育人工作。因此,顺应数字时代的转型变革,开展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以高协同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

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应增强组织协同性和管理协同性,从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赋能建设常态化推进。因此,高校应重视构架多级多层的协同机制和数字化支持平台,以确保沟通顺畅、架构科学、分工明确。

实现由传统碎片化管理模式向一体化管理新格局的转向。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作。因此,高校党委应主动发挥领导作用与组织作用,牵头成立涵盖宣传部、校工部、教研处、组织部、财务处、运营部等各部门在内的工作小组,统筹调动和部门联动,构建形成“建、管、用”三位一体的组织协同机制,从资源统筹、人员调配、跨界支持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和队伍保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转型全链条上的部门、主体都协同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数智化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应以数字技术和数智化平台为支撑,强化数智领导力,主动革新数字化管理理念,构建包括跨部门、跨层间、跨主体的治理机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持续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决策部署科学、资源配置合理、服务管理优化。构建符合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需求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理平台,设计多个独立模块、独立功能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立足学生层面,高校应依托数字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学况监测平台以及生活服务平台,为学生参与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提供平台支持;立足教师层面,高校应依托数字技术搭建教研平台、备课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帮助教师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与高效利用;立足行政管理层面,高校应搭建起不同部门相互协作、沟通合作、数据共享、经验互通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以及数字安全保护体系与数字资源合理利用机制,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相关数字资源的安全性,强化数字责任。

以强交互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应着重构建凸显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和在线教学平台,以突出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从而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依托数字技术,探索师生交互的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学工作提质增效。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慕课APP、网易云课堂、雨课堂APP等,在高效互动、实时答疑、双向沟通中打破物理空间、师生主体的沟通壁垒,实现思政教育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以开放共享、知识互通、去中心化的理念为引领,注重在数字思政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式、案例探究型、角色扮演、思维启发、知识辩论、互动反思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真正让学生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责任感参与到思政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思政知识更为高效地完成意义建构与思维加工。

依托数字技术,探索人机交互的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情景式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感、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等实现虚拟现实情境的模拟构建,引导学生在人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中不断促进深度学习和知识加工。高校思政教师还可充分利用Chat-GPT技术探索人机协同合作模式,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思政教师可在课上依托生成式AI构建智能问答系统、教育系统和辅导系统等,不断提升内容供给能力,包括各类政治理论、先进文化、党史知识、典型事迹等海量资源。同时,依托智能推荐系统和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为学生提供更契合其内容接受偏好和学习需求的各类直播课程、录播课程、教育资料等,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以高覆盖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应注重在更为广延的物理空间、生活空间中展开,构建起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元化场域的综合育人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在校园文化教育中落实高校思政教育。依托校园官网、“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以图文、视频、声音、文字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课程资源、教学成果、政策文件等宣传与推广,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政治认同与文化素养。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史馆、数字思政教育资源库、智慧党建平台等建设,强化与地方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数字资源大平台,通过地方文化机构思政教育资源的强势补充,强化高校文化馆藏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实体物理空间,打造专门的思政专修场地、主题图书长廊、思政阅览室等,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注重在实践教育中落实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均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征文、经典诵读、主题摄影、公益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呼吁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参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微电影、采访实录、宣传短片、系列专题课程等录制与创作,参与主题电影、主题电视剧等编辑与剪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史知识、榜样人物、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的认知与认同。

注重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强化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党政领导、辅导员、思政教师、青马学生等可依托网络平台讲解思政理论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打造人机交互的导学名师团队,开展常态化、专题化、系列性的知识讲述,为学生提供包括政治理论、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各方面的引导,不断提升数智思政的传播力、渗透力与引导力。

本文系重庆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项目“研究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CQUYJSSZ-2021-01-01)。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副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