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地区,因山大沟深、生态脆弱,曾有“苦甲天下”之称。西吉县,地处西海固地区腹地。近10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这里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劳务品牌之星——“西吉绣女”。这些“西吉绣女”凭借着世代相传的刺绣绝技,秉持着坚定信念,用不懈努力、卓越才能,演绎着精彩,创造着奇迹,织就出锦绣华章。

01

苦瘠之地

农户飞针引线

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脱贫户祁淑红记得,小时候她经常依偎在长辈身旁,看她们用灵动的双手舞动丝线,在鞋垫、枕套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内心充满好奇。“母亲觉得我年纪小,并没有教我针线活儿。我便趁她和祖母不注意时,偷偷拿起针线,尝试在她们的绣品上绣几针,那种感觉神奇又有趣。”祁淑红说,从那时起,对刺绣的热爱便埋进她的心田。

结婚后,祁淑红也像母亲那样,在农闲时候拿起针线,绣一些家中常用的物品。“2014年,我生了一场病,动完手术后,便不能再干重活。”祁淑红回忆,彼时,丈夫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家中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微薄的收入让家庭生活一时变得捉襟见肘。

一通电话改变了祁淑红的生活轨迹。打来电话的是“西吉绣女”施满义——大滩村的刺绣能手。那时,施满义已申请成立了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培训学校,免费为当地妇女提供手工技能培训。

听闻祁淑红的艰难处境后,施满义热情向她发出邀约。“施老师为我提供生活费,鼓励我前来学习,我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学习刺绣。”祁淑红说,对于这个机会,她无比珍视。


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满义(右)正在进行刺绣创作。

在学习刺绣的前三年,祁淑红每天7点多便到工坊学习,一绣就是一整天。“刺绣的时候,针扎不准,就容易与上一针交叉,绣出的图案就不好看。为了绣出自己满意的样式,我只能反复练习。” 祁淑红说。

在施满义的带领下,祁淑红不仅刺绣技艺不断精进,还学会了编鞋、钩织等其他技艺。在培训学校赚到的钱,也能贴补家用。

一晃11年过去了,祁淑红的人生早已不同,她成了西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作为刺绣老师,她凭借精湛的刺绣手艺,在工坊拥有稳定的工作。平日里,祁淑红会组织妇女们一起研习刺绣技艺,帮助身边妇女增收致富。

祁淑红只是万千“西吉绣女”的一个缩影。在西吉县,许多低收入妇女依靠手中的针线正勾勒着生活新曙光,稳稳撑起当地转移就业的半边天,成为当地致富增收路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02

技能培训

带动就业增收

刺绣,是西吉妇女的传统手艺。但要依托这门手艺发展起一个产业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9岁的马兰出生于西吉县红耀乡的一个小山村,她的奶奶是远近闻名的“绣花村姑”,绣出的鸳鸯枕、肚兜等,图案精致逼真,令人爱不释手。从小,马兰就看着奶奶在各种织物上绣花,心中一直对刺绣有着无法割舍的情谊。

2007年,马兰在西吉县城经营着一家宾馆,一次偶然的经历,让她走上了发展刺绣产业的道路。

“有一天,宾馆来了一名带孩子的妇女,希望我为她提供一份工作。她态度诚恳,表示日子过得很艰难,可以不要工钱,只要能管吃管住就好。”马兰说,这名妇女的请求让她动容。考虑到宾馆工作人员已经饱和,马兰开始思考,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带动更多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很快,马兰将目光锁定刺绣。凭着一腔热血,她筹建了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协会,号召身边的妇女加入,希望通过刺绣,改善更多妇女的生活条件。

“苏绣名气很大,我去苏州考察,发现那里的绣娘,一个月可以赚到1万块,我非常羡慕,便邀请她们来给我们的绣女进行培训。”马兰说,她的第一次邀请因为对方不想远赴他乡奔波而被婉拒。

马兰并未放弃,又去了一趟苏州。这次,她和苏州刺绣老师深情讲述了西海固女人生活的不易,以及她们对刺绣的热爱之情,在她的执着邀请下,刺绣老师终于答应前来授课。

授课老师的问题解决后,马兰以宾馆为阵地开启了培训班,并给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工资、提供伙食。她觉得,只要绣好东西拿到市场上卖出去,一切就可以步入正轨。“当我去跑市场才发现,我们做的绣品根本没人要。”这时的马兰,已经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

马兰并不死心,她又贷款90多万元,继续做下去。正是马兰这股坚韧劲帮助她迎来了机会。“2011年,政府组织我们参加了中阿经贸论坛相关活动,在一些展览和展销活动中,很多客商都很喜欢我们的绣品。”马兰说,由此我们的绣品开始慢慢打开了市场。

马兰带着西吉绣女发展的经历并非个例。宁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59岁的施满义精心打造出的“非遗工坊+帮扶车间+培训基地+脱贫群众”创新模式,更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育、产业升级与群众增收紧密融合,奏响了和谐动听的技能增收乐章。

如今,“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已成功孵化出4家专门培训刺绣的企业、工坊及基地,累计培训学员数量超过8000人次。目前,投身手工刺绣的绣女有2000余人,她们用勤劳双手和精湛技艺年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1586万元。

03

传承传播

打造金字招牌

2022年12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在飞机头等舱中,就有一批来自宁夏西吉的绣品。绣有“‘9’就是这么可靠”的一红一蓝抱枕,色泽鲜艳、制作精美,为座舱增添一抹亮丽色彩。这些抱枕,正是施满义带着女儿赵静研发设计,由西吉县绣女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

从刺绣抱枕惊艳亮相,让世人惊叹于中国传统刺绣的迷人魅力,到2023年刺绣单肩包风靡全国,成为时尚潮人追捧的单品,“西吉绣女”品牌文创佳作频出,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传统刺绣的认知,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赵静(中)正在指导学员进行刺绣。

如何让“西吉绣女”这个品牌不断振翅高飞、声名远扬?

这些年,西吉县一直在持续发力。西吉县有关部门引导刺绣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优化培训课程,加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持续提升“西吉绣女”的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一批批拥有高技能和文化基础的绣女开始申报国家、自治区级旅游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技能大师等,助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今年1月14日,“固原味 老家年”六盘山特色产品年货大集在银川市阅彩城商圈启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摊位上,马兰刺绣第三代传承人杨玲正热情推介。大学毕业后,杨玲从母亲手中传承过这项技艺,从传统刺绣到新潮文创,她用创新不断开拓着更多样化的赛道。“我们不能被动传承,而是要主动传播,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加入国潮元素,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杨玲说。

从布面的平面设计到玩偶的立体造型,再到耳环、胸针,甚至扑克、手机壳,在杨玲手中,马兰刺绣成为多产品、立体化、全赛道的文创产品,针尖上的艺术也变得更加具体而丰富,既有传统工艺的精益求精,也有现代创新的奇思妙想。

在杨玲的带领下,“非遗+文旅+农特产品”新模式正不断建立。她们公司正通过深入挖掘西吉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地域风情浓郁、独具特色的文创佳品。

“西有吉礼”“洋芋花”品牌,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地域特色;融入“马铃薯”“六盘山”“西芹”等本土元素的萌趣玩偶挂件,将特产与文化巧妙融合;承载“红色文化”、彰显“国潮风”的各类精美刺绣文创,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魅力,满足不同消费者审美需求。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远销国内外,供不应求。它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美的享受,更擦亮了“西吉绣女”金字招牌,让西吉刺绣声名远播。

如今,“西吉绣女”劳务品牌,不仅为留守妇女铺就了就业增收之路,成为西吉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更是促进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一代代“西吉绣女”,正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蓬勃创新活力,引领着更多脱贫群众通过勤劳双手奔赴共同富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作者:田学华、张金红,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监测帮扶中心;戴华盛,西吉县农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