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元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癌症。
事实上,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元凶”目前并非癌症,而是脑卒中(中风)。这一结论来源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所发布的研究报告。
该研究显示,在中国,中风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风险率高达39.3%,尤其是中国男性的中风发病风险更是位居全球男性之首。这一严峻形势主要与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不良生活习惯(如高钠摄入)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普遍流行密切相关。
因此,为有效降低中风致死率,人们亟需改善生活习惯,加强慢性病管理,并提高对应急情况的处理能力。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国民健康、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风前,身体这几处会预警,要留心
中风并非突如其来,它在发作前往往会通过身体的一些异常表现发出预警。这些预警信号主要包括:
1.视觉异常: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单侧眼睛或双眼短暂发黑、视物模糊、重影或伴有眩晕。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脑部供血不足,是中风的前兆之一。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以防万一。
2.肢体麻木无力:突发单侧手、脚、面部发麻,可伴有肢体无力、走路倾斜、上肢抬起障碍。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脑部某区域的神经功能可能已受到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此时,应尽快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3.言语障碍:突然之间言语笨拙、口齿不清、嘴歪眼斜,也可能是中风的前兆。这些症状通常与脑部语言中枢受损有关。一旦发现家人或自己出现此类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4.眩晕与恶心:突发眩晕且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心慌、出汗,也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这可能与脑部血流异常或颅内压增高有关。此时,应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并尽快就医。
5.意识障碍:没有任何预感的突然跌倒,或者伴有短时的神志不清,也可能是卒中的前兆。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短暂性缺血导致的意识丧失。对于这类情况,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送往医院救治。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上情况比较短暂,尤其是单侧肢体无力或者言语不清、嘴歪眼斜,时间较短,未经治疗自行恢复,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是中风的重要预警信号,需要及时就医,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4类人是中风的高危人群
1.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越高,发生中风的机会越大。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几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遵照医嘱指示,长期治疗控制血压,如按时服药、复诊,绝对不可任意停药或减少用药量。
2.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目前认为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因此,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增强运动,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心脏病患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因此,心脏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和控制心脏疾病,以减少中风的风险。
做好这几点,预防中风
1.合理膳食:一般建议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包括全谷类食物、深海鱼类,低脂肪或者不含脂肪乳制品,以及适当红酒等,均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
同时,应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选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油等)为烹调用油,并多摄取富含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鲑鱼、鲔鱼、秋刀鱼等。
2.适量运动:每天要运动1个小时,运动方式以长时间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小活动量为主,比如慢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当然,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较感兴趣或者适合的锻炼方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提高心肺功能,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
3.改变生活方式:建议患者应该戒烟、限酒,一般男性饮酒不要超过每天50g,女性不超过20g。
同时,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久坐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4.保持健康心态和良好情绪:防止情绪大幅波动也可以减少卒中发生。因此,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定期进行专项体检:平时体检不一定能够发现问题,因此建议患者进行专项体检,主要是针对中风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预防,从而有效防止中风病发生。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和检查。
#头条创作挑战赛#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