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我小时候(70年代),北京的早点非常单调,基本就三种,火烧油饼和豆浆。火烧是二两粮票6分钱,油饼是一两粮票但也要6分钱,可能是因为用的油多吧。豆浆是加糖的糖浆5分,白浆2分。

那会儿很少有在店里吃的,大多数都是拿着钢种锅来打早点,锅里端豆浆,锅盖翻过来放油饼。咸菜好像也是要钱的,2分还是1分我忘了。

那会儿早晨在外边吃早点是个挺奢侈的事儿,毕竟没有单位食堂实惠。另外出门吃早点多数都是夏天,因为很多家庭撤了炉子,早晨生火太麻烦,索性外边吃。冬天则家家有火,晚上封早上打开,然后就是做水做饭了。

再一点,很多老北京人都没有吃早点的习惯。我家就比较典型,爷爷奶奶早晨是喝茶,捎带手随便吃点儿东西,烧饼和点心什么的,所以叫“早点”。

我是小时候基本不吃早点,30多岁后才看到文章,说不吃早点容易得胆结石什么的,这才开始吃的。但到现在也那么回事儿,不吃也不觉得饿,毕竟人的胃是有记忆的,小时候打下的底子。

在1981年之前,我每周一般只在星期天正式吃早点。因为这是去少年宫的日子,我爸说吃了早点才显的有精神。然后每次都是给我两毛钱吧,去东单食堂买点儿火烧油饼什么的,走到少年宫也就基本吃完了。

东单食堂还有什么吃的我记不太清了。反正中午有肉包子,80年代初期的时候两块钱一斤20个,我一人能吃一斤半。炒豆腐是1毛,炒黄豆1毛5,肉菜好像都是5毛。素炒饼两毛肉炒饼5毛吧,记不清了。但这些都是中午饭,早晨是不卖的。

我第一次吃到油条是1982年了,同学她妈在胡同口儿盖了个铁皮棚子,专门卖早点和炸货。以油条炸糕和炸丸子为主,也就是国营食堂里不怎么卖的,否则谁去个体摊子上买啊?毕竟个体的东西贵,因为原料都是“议价”的。

当时院里老人管这种小店叫“发货铺”,意思是没有堂食的坐商,以早点面食为主的,批发兼零售。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叫胡同串子,专门守在胡同口儿的叫墩子,他们都是从发货铺进的货。

再后来是国营食堂也改革了,“发货铺”和个体摊子上卖的差不多都有了,更添了豆腐脑和各种烧饼什么的,中午晚上甚至有了卤煮火烧,太丰富了。

卤煮在当时就挺贵的,印象中起步就是5毛钱,和肉菜一个价格。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涨到了1块5,我同学他爸就在家门口摆了个摊子,从晚上卖到半夜。同学说他爸越来越黑,开始是卤煮火烧和卤煮豆腐分着卖,后来就掺一块儿了,这样能少给肠子肺头。

我初中时经常下了晚自习之后凑几个人去吃卤煮,每次同学他爸都不要钱,但他妈要,然后有时候同学偷他妈的钱再还给我们。

一晃儿3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的往事历历在目,却再也回不去了……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