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博、吴晓华主编的《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是“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系列”第一部分的文字实录,原汁原味地重现了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特定研究心得和授课风采。日后,陆续还会有更多的讲座及其实录集奉献给读者朋友,相信会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与兴趣。
从2024年开始,北京大学精心组织校内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到滴水湖畔的朵云书院开设一系列公益人文讲座,引来线下线上如潮的听众和不绝的好评。现在,北大出版社将这些讲座内容整理出来并出版,既让亲临过讲座现场的读者有重温和再思的美好体验,也让更多读者可以一册在手,仿佛就在现场完整地领略与感受这些讲座。
北京大学素有领风气之先的独特传统,因蔡元培先生的倡导,向来重视人文课,令莘莘学子获益终身。上海临港新城聚集了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是国内平均年龄最小的地方之一。“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系列”就是为奋斗在临港的年轻人量身打造的,而《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系列丛书的问世,也是北大人为所有热爱读书的朋友准备的一份特别的心意。
哲思舒展
在一个“未来已来”的新城,人的步履和心理节奏常常会超过其他地方。那么,有没有必要匀出点时间,静下来想一想诸如我与世界、内心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现在与未来等问题?
王博的《庄子思想与心灵世界》恰好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回应。
王博将庄子的世界诗意地比拟为沉静而深邃的秋天,它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令人喜悦,也有落叶的萧瑟,令人伤感。也正是在这悲喜相逢的时刻,哲人的思想才显得愈发沁入人心。
彭峰的《美学与美好生活》也属哲思一脉,美学是哲学中的探索。在这里,彭峰要说明的是:第一,美学是什么?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哲学,都是美学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美学还研究人如何认知美、理解美,以及艺术如何表现和传达美。第二,美是文化意义上的多样化存在,同时,也是可以共通共享的。东西方艺术都内在地具有独特的审美能量,从而穿越时光,散发不朽的魅力。第三,承认美的难以定义,提出“生”“爱”“乐”三种行为方式便是拥有美好生活的具体途径。
历史考古
阎步克的《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选官制进化一瞥》专门讨论古代中国的官吏选拔及其制度变迁。作为世界上官僚制度最为系统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察举制与科举制尤有考察的价值。始于汉武帝的察举制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相较于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和军功制等,注重推荐的察举制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门阀垄断官位的局面,让有才干的士人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同时,察举科目涵盖了王朝所需的多种人才,“分科取人”,选拔面较广。“以德取人”也让为官者的德行有了明确的要求。由于官吏的任免权最终都是由朝廷掌握的,中央集权变得名副其实。两汉统治之所以长达400年之久,不能不承认与察举制的有效实施颇为相关。
杭侃的《石窟与中国文化》聚焦在以巨大体量和独特自然环境呈现艺术魅力的石窟艺术上,而选取的重点则是俪道元曾盛赞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的皇家石窟——云冈石窟。
杭侃指出,云冈石窟与丝绸之路的繁荣相关联。20世纪70年代在大同出土的异域风格的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鎏金动物神像纹高足铜杯、鎏金錾花银碗、八曲银长杯等即是佐证。同时,北魏时期,来自中亚的商人在大同附近开采矿石,烧制出精致的玻璃制品。
云冈石窟中的石雕造像,更是精湛而又无比大气,如第18窟的佛像,可谓美得无与伦比,堪称佛像中国化的典范。无论是第5窟的主尊还是佛像,都会让人观后久久难以忘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云冈石窟中的造像为什么影响遐迩的原因。
中国走向
林毅夫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了历史感和当下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当然是一重要话题。尤其是21世纪后,中国崛起,世界格局有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
燕继荣的《现代化本质与中国发展机会》侧重政治学的角度理解现代化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他梳理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具体的历史进程,同时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的特别之处,尤其是构建有为、有效的治理体系等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当在改革、创新和开放中去寻找增强的契机,我们尤其可以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以及全球化等方面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天地
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艺术到美育,北大人有着独到的认识与实践。
董强的《从印象派到抽象主义——论19世纪、20世纪中西艺术交融的尝试与成就》是个大话题。他首先从中西器物的交流谈起,举证了路易十四收藏的中国玉器,大量欧洲静物画中出现的青花瓷细节,洛可可画家对中国的浓厚兴趣等。其次,他展示了印象派画家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迷恋,认为那些超越了国界而拥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显然获益无穷,建树卓著。第三,20世纪的现代艺术也在文化互鉴中获致独特的滋养。罗丹收藏有中国观音像,钟情日本和柬埔寨的舞蹈。野口勇曾到北京,亲炙齐白石的点拨。赵无极涵泳于西方文化的同时,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精粹,从而走向了恣意飞扬的独特风格。
戴锦华的《走近电影艺术》聊的是她心目中的好电影以及观影的诸多心得。她谈了爱上电影的理由,又对商业电影的套路、艺术电影的“我行我素”,以及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特点等方面,给出了她的评判。一方面,她觉得20世纪的电影涵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命题,包括那些最深刻、最微妙的有关哲学的议题,可是,到了21世纪,电影却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电影在智能时代里又在显示特殊的价值,尤其是在媒体分众、认知易趋同的背景上,电影故事展示的世界差异性与普遍性显得举足轻重。电影提供的是一种全新审视生活的视角,在了解他者、认识他者的同时,人得以更深地认识自我。戴锦华指出,“观看50部精选的电影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好在好电影一直在问世,譬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兹山鱼谱》《荒野猎人》《鸟人》《罗马》……
上述这些兼及哲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电影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讲座,宛如人文的交响曲,内中都回响起对人的关注的声音。同时,这些讲座也不是要给予听众以任何确定的结论,而是更想进一步激起思想的涟漪。当这样的涟漪从未名湖传到了滴水湖,如果带动的是思想的鸢飞鱼跃,何其美好。(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
王博 吴晓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当思想的涟漪从未名湖传到了滴水湖,这何其美好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