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好多年前,吉林市的13路公交车由天津街驶入江湾路后,第一个公交站点叫作“制材厂”。这个站点的命名与附近一家工厂有关,工厂名为吉林市制材厂。在吉林市,江湾路上的制材厂可谓历史悠久。根据《昌邑区志》记载,工厂的历史可追溯到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松江林业公司(实际上应是永衡林业公司)。而好多吉林地方史料上,将工厂的历史则追溯得更早(如1903年说)。

自晚清开始,封禁良久的吉林城迎来了近代大开发的狂潮。这其中木材加工一直是吉林城重要支柱性产业,地方政府甚至专门为木材交易设立的木税局。当时木材的集散地是东关的东大滩地区,每年有大量从上游林区采伐的木材,以结成的“木排”形式,顺流运至吉林东大滩上岸。在那里云集了规模不等的储木场、木材加工作坊和规模各异的木匠铺。

到了民国时期,东大滩还出现了以松江林业公司为代表的官营、民营木材公司,使用电锯(俗称火锯)进行木材生产。在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商海争锋中,东大滩上的大小木材经营单位聚散离合,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木业变迁大戏。这其中尤以领头羊松江林业公司最为“精彩”。

有资料显示,松江林业公司(1915年成立)股东中不仅有民国农商部、永衡官银号这样的官方机构,还有许多在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大人物”入股的官僚资本。怎奈时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解放前,松江林业公司几经易手,后来几经资本闪转腾挪,到了后来竟落入日本人创办大二商会经营。公司名称改名为“大二商会吉林出张所”。老百姓把它叫“大二火锯”。自此,这家民族木材加工基地变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掠夺吉林木材资源的基地。

日本投降后,大二火锯改为吉林省火锯一厂。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工厂改名为胜利火锯厂。截至1963年,这家工厂先后归吉林省林业局管理、东北制材工业管理局等单位管理,工厂名称多次改变,期间曾一度改称国营第二十一制材厂,此名称使用了十多年,故而“二十一制材厂”也成为“指向性地名”,至今仍有上年纪的人使用。1963年工厂再次改名吉林市制材厂。

据相关资料记载:1985年时,制材厂区跨江湾路西端南北两侧(江湾路南为厂部办公楼,路北为生产车间和原木场),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6万平方米。工厂内设有制材车间、机加分厂、经销公司。工厂拥有自己的铁路专运线,在天津街南端还建有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原本是内部场所,有613个座位,不经常放映电影。1978年12月租给吉林电影院,正式对外,每天放映3~5场。

当年,制材厂工厂职工1430人,拥有各种制材设备294台,年产各种板材、方材近4万立方米左右,创产值1496万元,实现利润257万元。另外,这家工厂每年近万立方米的锯材剩余物,也一度被综合利用,生产地板块、旋木制品等民需建材和生活用产品。

岁月流逝,而今江湾路上的制材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南侧的厂办楼已经不复存在,路北侧厂区现为森鼎市场和高层住宅。文庙胡同东口对过的制材厂俱乐部也已被拆除,经过多次改建,当年偌大的厂区现在已没有当初一点痕迹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网友“万喜”、“沙”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