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作者以清代科举为蓝本,参阅诸多回忆录、日记、笔记、杂谈、奏章、小说等,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再现士人群体在科场和官场的人生命运,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科举1300年》,潘剑冰 著,金城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不少才华横溢或者年少轻狂的举子们从一开始就把进士及第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这也是无数唐代有志青年的共同选择。进京的路上,他们自信满满,意气风发,想着行囊中那些准备“行卷”的作品,相信它们一定可以让自己名躁京华,一举成名天下知。
原来,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决战早在考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行卷”。所谓“行卷”,是指唐代举子们参加省试前,先以所写的诗文装裱成卷轴,呈送给达官贵人或者社会名流,通过这些人向主考官赞誉和推荐,从而增加录取概率甚至被预录取。
唐代主考官可以根据别人的推荐(这种推荐名为“公荐”)预先拟定录取名单,称为“通榜”。通榜和最后的榜单往往具有很大的重合度,这种后代看起来无法无天的行为在唐朝却是官方准许的。开元年间,韦陟担任主管科举的礼部侍郎后,甚至明令考生在省试前将平时所作诗文先交尚书省,称为“纳省卷”,后来成为一种惯例,一直沿袭到五代。但纳省卷有严格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加上主考官根本无暇遍阅那么多省卷,所以举子所重,还是私下里的行卷。
因为“行卷”如此重要,可以说关系到考试成败,如果第一次“行卷”没有回音,很多人会再接再厉第二次“行卷”,名为“温卷”。有的举子行卷吃了闭门羹,还会在路上围追堵截行卷对象,以至于省试前夕,一些达官贵人出门不得不多带几个壮汉家丁负责拖人。
关于行卷,留下了不少佳话。譬如白居易与顾况。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风尘仆仆来到长安,向诗人顾况行卷。顾况刚开始看他一身寒酸,当面揶揄他“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等他翻阅白的诗文,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拍案叫绝,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意思是能写这样的诗,别说在长安混,就是走遍天下也没有任何困难。于是此后顾况逢人便夸白居易,使其诗名大振。不过由于当时顾况官微言轻,并没有真正帮到白居易。好在白居易年仅十五岁,不急于一时,等到他中进士,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还有朱庆馀与张籍。唐敬宗宝历年间,朱庆馀在参加省试前夕,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献上了一首行卷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闺意呈张水部》)诗中,明面上是刚刚出嫁的新娘第二天要起来拜见公婆,担心自己妆容不够好,不能给二老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此忐忑地征询丈夫的意见。
实际上,朱庆馀是借此委婉地询问张籍自己奉上的诗文如何,不知能否入他的法眼。把如此庸俗的目的写得这么浪漫而有情调,就连诗坛老江湖张籍也被打动了,挥笔写下《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意思是说,放一百个心吧,凭你这水平,艳压群芳,那是妥妥的!果然,朱庆馀很快高中进士。
确实,行卷对于甄别和选拔人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应试作文和平时作文完全是两回事,纵然杜甫这样的如椽巨笔,到了考场上也未必能写出一首好诗。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样的句子堪称神来之笔,可遇而不可求。
行卷作品有助于考官认识考生的真正水平,避免误判和乱判。唐朝进士科确实吸收了很多高质量的人才,行卷功不可没。而在那些富有自尊心的考生心里,行卷不算请托,请托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而行卷靠的是自己的才华。
如果你的文章够硬的话,甚至不用自己出手,别人都会帮你行卷。杜牧23岁写成传世名作《阿房宫赋》,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据《唐才子传》载,杜牧26岁考进士那年,太学博士吴武陵专门找到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当场背诵《阿房宫赋》,请求录取杜牧为状头。可惜当时前四名已经内定,最后将杜牧录取为第五名。
这些美丽的故事的确增加了考生们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陶醉于其中,觉得自己马上也会幸福来敲门了。于是一到长安之后,安顿好一切,就兴冲冲地开始行动了。第一步,考生要先疏通门路,联系上某位显贵,对方或者是其老乡,或者是其发小的三姐夫的二姑丈,如果实在不行,这个关系链条还可以再拉长一倍,反正根据六度空间理论,通过六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联系起来,而拉关系自古乃本国人之特长。
关系疏通好之后,就可以上门了。但等你赶到显贵们的府外,很可能发现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像你一样的寒门之士骑着痩驴,破帽遮颜过闹市,三三两两来到显贵们的府邸外,至门前百步而驻足,向接待来客的典客递上自己的名刺(名片),请求对方转交自己的文章。最终你在寒风中等了一上午,连显贵的面都没有见上,但好歹把行卷的卷轴交到了典客手中,怀着无比的期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运气好的话,显贵很快就会请你上门喝茶,但你不要高兴太早,因为行卷越来越“卷”了,请托的人数以千计,但录取的人数只有二十来人,你的顺位可能在百名以外。
更大的可能是你等不到消息。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人家看你这么小就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怀疑你抄袭。这也怨不得人,这种现象确实比比皆是并且愈演愈烈。据《太平广记》记述,诗人李播任蕲州刺史时,有一考生持诗文向他行卷,结果李播翻开一看,正是自己当年未第时向人行卷的作品!李鬼碰上李逵,当场现形。这样的“文抄公”们破坏了行规,降低了社会信用,使得真正有才的人行卷的难度越来越大。
而且这么多年行卷下来,评委们早就审美疲劳了,一般的诗文难以打动他们。有些人开始标新立异,用“传奇”来行卷。于是,唐代传奇开始发达起来了。
行卷的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转眼省试已经近在眼前。
原标题:上不了岸的秀才都去哪就业了?状元都是怎样炼成的?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潘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