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有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嘴里通常不会说让人感到痛苦与丑恶的话语。因此,超过八成的人在临终之际,讲的都是一些与家庭、个人密切相关的琐事。

只有极少数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仍会为理想发出呐喊之声。比如北宋的宗泽三呼“过河”,又如南宋的陆游写下《示儿》,但这些事都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了。



可是谁会想到,中国当代作家魏巍,在2008年临终之际,拉着晚辈的双手,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八个字:“继续革命,永不投降”。

提到“革命”这个词并不稀奇,史书上中国近代革命的故事,历历在目;提到“永不投降”这个词组也不稀奇,尽管抗美援朝的事发生在七十五年前,但是《长津湖》电影第二部,2022年才上映,票房成绩不俗。

然而,魏巍喊出这样的遗言就显得颇为“奇特”了。因为“革命”和“投降”在如今的中国人眼里,早已经成为战争时期特有的“历史名词”。

那么,2008年辞世的魏巍,为何会喊出这样的遗言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来自过去,又曾经当过解放军吗?

魏巍192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他的父母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他很小的时候,家乡因黄河发大水而遭灾,他家里的房子也被洪水冲塌了。

母亲抱着魏巍借宿到城隍庙香案之下,幼小的魏巍又害怕又新奇,一整夜睁大眼睛没有睡觉,耳朵里灌满了饥民们啃食树皮的声音。



等到后来懂事了,又上学读到了杜甫那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魏巍才慢慢感觉到,这个社会一切苦难的根源,都源于“不公平”。

后来,魏巍在十七岁去了延安抗大。在这里,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的方向。

在抗大学习三年后,魏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革命,最后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魏巍很小就展现出了文学方面的天赋,参加革命以后,他在部队里主要从事的是宣传工作。

1950年,魏巍参加志愿军,随军出征去了朝鲜,最后在战场上写下影响了一代人的战地报告文学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因为忠实地记录了战场上的见闻,同时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于是火遍了全国,也给身为作者的魏巍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从那时起,解放军才被人们尊称为“最可爱的人”。周恩来总理则说:“魏巍同志给我们的战士取了最贴切的名字。”



文章里面提到的英雄,全是士兵,没有提到将军。有人问魏巍为什么不写歌颂将军的文章时,魏巍笑着回答:“历史是刺刀尖上挑着血写的,不是指挥部里的红蓝铅笔画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谁是最可爱的人》就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的文学篇目。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有人指出这篇报道写得“太血腥”,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文章中的“抒情句子太多”,叙事的主题“不合时宜”,于是就把它从课文中删除了。

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给作家魏巍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所有的批判的矛头其实都是冲着他本人去的,那些人在指责他的信仰与思想“过时”了。

2007年夏天,正好是魏巍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报纸上读到“山西黑砖窑”事件。看到被困的少年里有人身上被锁上了长长的铁链时,魏巍当即撰文痛批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并在文章中表示:“原来鲁迅先生说的‘吃人’,到今天还没绝迹。”



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又开始回潮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革命就不能停止。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经济搞上去了,但是有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堕落”了。秉持一颗记者的良心,魏巍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创办了《中流》杂志,专门刊登农民工讨薪的调查报告,为中国最底层的穷人发声。

当魏巍得知中小学教材把他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删除之时,他忍无可忍,给中央写信说:“删掉的是文字,抹不去的是血性!”

删除这篇文章的理由,怎么想怎么荒唐。说什么“血腥”,怕影响小学生的心理。毛主席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又说什么“不合时宜”,那中国的历史课都不要上了,因为上面写的东西统统都“不合时宜”。更何况革命年代咱们反对的那些丑恶的“人吃人”的社会现象,直到如今并没有完全解决。

其实,关于魏巍为什么在离开战场五十余年后,仍然重提战争时期的口号这个问题,他自己在生前已经做过解答。



那是在2003年的深秋,他曾在自己的一篇杂文中写道:“有人问我晚年为何还要战斗?我说,战士放下枪的那一刻,生命就结束了。”

是啊,魏巍是一名战地记者,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在生命弥留之际,魏巍的病床上还放着一本打开的《毛泽东选集》。

魏巍干枯的手指摸索着书页上的文字,那一段正好是毛主席创作的《纪念白求恩》。据说,这是他十七岁到延安时,读到的第一篇文章。

魏巍走的那天晚上,外孙搂着他的头,喊着他喊出的那八个字:“继续革命,永不投降。”他的儿子就喊着:“红杨树没有叛变!”(红杨树是魏巍的笔名)。

魏巍的孙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

姥爷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捡过煤核儿,卖过烟卷儿,替人抄过书,深深体味过旧社会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他之所以自觉自愿、义无反顾、从一而终地把穷苦人纳入他的视野,不仅仅是出于他的善良,而更多的是出于他的阶级感情,他的痛苦是他的感情带给他的。

原来,自从十七岁去了延安抗大以后,革命的信仰早已经深深地嵌入了魏巍的灵魂。



八十年代以后,魏巍所作的一切,在旁人眼里仿佛是“不合时宜”的,没有必要的,可是在他看来,这都是必须坚持到底的东西。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与信仰,理当“择善固执”。

2008年8月,就在魏巍为山西黑砖窑事件发声的第二年,这位优秀的战地记者,在北京与世长辞了。后来,社会上有一批富有良知与正义感的人们听到了魏巍“继续革命,永不投降”的呐喊。

大批网友开始替《谁是最可爱的人》、《刘胡兰》等被删除的好文章发声,终于让它们又重回中小学生的视野。此番举措,终于可以稍稍慰藉老战士魏巍不朽的英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