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进校园事项白名单”还不够,仍需要增强白名单制度的刚性。

全文1425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王军荣(教师) 编辑/徐秋颖 校对/张彦君


▲资料图: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老师增加了负担。图/IC photo

“临时性任务”不受减负“白名单”约束?

2024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行为,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多项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

可以说,教育部门通过“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教育信息统计规范化等方式,有效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随意进入校园,学校和教师的负担都大幅减轻。而在部分地区,“进校园事项白名单”却没能拦住“临时任务”,致使减负成果大打折扣。

原本,“进校园事项白名单”已然为教师把好了“关”,守好了“门”,但一些部门的权力之手仍不死心,依旧紧盯着中小学教师,通过隐性考核或者增加“临时性任务”强行将任务塞给中小学教师,某种程度上也架空了教师减负“白名单”。

究其缘由,一方面折射出权力之手未得到良好的约束,也就是说,即便突破“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事后也难以受到严厉问责;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部门未能真正领会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重要意义,仍然习惯于将一些任务随意分摊给学校与教师。再加上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也给了这些非教学事务可乘之机。

可见,有了“进校园事项白名单”还不够,仍需要增强白名单制度的刚性。

首先,这就需要强化对各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管住行政权力惯性延伸之手,相关部门需明确自身职责,对于违规向学校摊派任务的部门,应当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让教师减负真正减下去。

其次,及时清理不合理的“隐性考核”,并持续跟踪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对确需学校配合的事务,严格按照“谁主张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由主责部门牵头并落实。

此外,要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等违规行为开展“回头看”等定期督查,探索建立教师负担“黑白名单”公示机制;而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为教育工作者“松绑减负”,减少不必要的分支考核,让学校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多地受访教育部门负责人称,当前在制定各类工作考核细则时,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发言权,导致“分支考核”“不可控”地渗入校园。“部分工作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一纸文件就直接发下来。”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不妨在更高层面开通申诉维权渠道,让学校和教师能够及时反映所遇问题,相关部门能够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政策。

总之,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不能因为取得了一定成果就掉以轻心。让教师回归主业,需要让“白名单”发挥好“防火墙”作用,通过强化源头把关、过程监管、追责问责,真正形成社会事务进校园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值班编辑 李加减 康嘻嘻

新京报报道

《时代命题 北京答卷》

《今天,我收到总书记的回信》

《从北京到巴黎: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观赛指南》

进入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评选

感谢各位读者投票支持!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