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4度,
山西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2月28日—3月2日,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汇报会
暨第五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
将在山西太原召开。
本次活动,
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联合主办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汇报会”;
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晚报联合主办
“第五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
论坛采取学术汇报的形式,
由特邀专家主持和点评,
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汇报,
并对专家、媒体及观众的问题进行回答。
汇报项目共计22项,
其中主动项目12项,基本建设项目10项,
最终评选产生
“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6项。
1
临汾市大宁县道教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物工作站、大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田建文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主要参与人:冯超男、雒苗苗、崔毅翔
供稿:田建文
No.1
项目概况
道教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宁县城西12公里的道教村附近,南邻国道G520和昕水河。为配合大宁LNG项目的建设,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2023年底至2024年初对其进行了勘探,发现了一处仰韶时代小型聚落。
No.2
工作理念
发掘工作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临汾市文物工作站共同实施,采用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推进具体工作,2024年度山西省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全体师生是发掘项目主要组成人员,本次培训班由山西省文物局举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山西省考古学会承办,临汾市文物局、大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协办。
培训班由来自全省各市20名学员组成,旨在提升全省考古一线工作人员的田野考古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田野考古人才,助力山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自10月24日开班到12月29日结束,经理论培训、田野考古实践发掘、田野考古资料整理等阶段,全方位培训提升新一批考古人才技能素养和能力水平。
培训采用专家授课、田野实践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邀请省内外多位专家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丰富,主题多样。涵盖了考古发掘理论知识、发掘方法与技能、考古绘图、资料整理等考古发掘的全过程。此外,组织学员们至运城、临汾实地参观了古遗址、博物馆和基地等。
▲学员田野实践
在两个多月的发掘和培训中,学员20人共完成21个探方的发掘、出土遗物整理、入库及最终的资料整理工作,并且于培训结束前提交了其整理的纸质资料及电子资料,完成负责探方的发掘小报告及成果汇报,切实提高了培训学员考古技术知识储备,锤炼了其田野技术和资料整理水平,培训班学员全部以较好成绩毕业,取得了预期发掘成果和培养人才两个成功,为道教村遗址发掘工作第一季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No.3
发掘收获
2024年度总共发掘探方27个,发现房址4座、灶址3处、窑址7座、灰坑28座、灰沟2条及墓葬3座,出土陶、石、蚌等小件323件/套。
▲第一阶段发掘完工照(右为北)
房址4座,2座破坏严重,2座仅留地面。F2为半地穴的圆角方形房址,由门道、室内灶、房基组成,现仅残余底部。F2东西长5.6米,南北长5.9米,墙壁残高0.2米,面积约33平方米。房基底面人工处理为青灰色硬面,从H10打破剖面观察,硬面下为0.25米厚的垫土层,为一层红烧土及黑色硬面底,四墙壁面向下略有倾斜扩大,口小底大,呈半地穴式。
▲F2
灰坑28座,多数保存一般,较好的H20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开口呈椭圆形,为一座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四壁均向外扩,壁面较光滑。于坑东壁上可见部分竖直方向工具痕迹。底部为圆角长方形,较为平整,未发现硬面。灰坑坑口直径为1.7米,坑底长2.8米,坑口距坑底深2.02米。陶片出土较多,主要器形有尖底瓶、大口瓮、夹砂罐、彩陶盆、钵等。其中出土较为精美的四件器物,包括两件石制刮削器(H20④:1、H20①:1),一件骨镞(H20①:3 骨镞),一件特殊陶器,可能为陶漏斗(H20①:2 )。
典型遗物以尖底瓶、彩陶盆、钵、夹砂罐、大口瓮等容器和各式各样陶环为主,也有陶刀、陶纺轮、陶枣核形器等实用器,还有石环状器、石刀、石网坠、石球、圆石片、石磨棒及骨镞、骨管等,反映了该地先民耕作、采集、渔猎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社会形态。
▲典型彩陶纹饰及器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辨识出大口尖底瓶和火种炉残片,这是精细发掘的结果。
▲大宁道教、江苏东山村大口尖底瓶比较
▲大宁道教与内蒙古白泥窑子等遗址出土火种炉比较
No.4
价值意义
小口尖底瓶、彩陶盆、钵和夹砂罐等在该遗址多有出土,特别是大口尖底瓶和火种炉的发现,以前见到的有江苏张家港、河南伊洛郑州地区的大河村、西山古城、双槐树(滩小关)及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等地。现在终于知道了,通过山西晋城泽州下町、翼城枣园到达吕梁山南部吉县三教、大宁道教村,来到大宁马斗关渡口,建立了中国大地东南向西北的交通主干线,为大宁县这处遗址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大口尖底瓶序列
▲火种炉与火种罐分布地点
2
忻州市保德县下川坪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保德县文物保护所
项目负责人:郭银堂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主要参与人:张登毅、路宁、王继平、姚明欣、胡慧、刘洋、王文婷
供稿:张登毅、郭银堂、路宁
No.1
项目概况
保德下川坪遗址位于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乡下川坪村,北距县城约30公里,与韩家川乡寨沟村相连,西与陕西省府谷隔黄河相望,距黄河直线距离约0.15公里,南至唐子峁与林遮峪后村接壤,东倚山丘。遗址分布于黄河边二级台地上,东北距黄金山烽火台0.13公里,南距林遮峪遗址4.8公里。为配合神瓦铁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保德县文物保护所,于2024年8月2日—2024年8月31日对其进行发掘。
No.2
发掘收获
本次发掘共布5×5㎡探方9个,实际发掘面积253平方米,共清理龙山晚期窑洞式白灰面房址6座、灰坑2座、清代墓葬3座。遗址出土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和骨器。
陶器陶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黑陶为主、泥质红褐陶次之,纹饰以斜篮纹为主、绳纹次之,见少量素面磨光陶,可辨器形有高领罐、盆、鬲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等。骨器见骨针、骨戒指等。
▲F5出土石器
▲H2出土骨器
No.3
价值意义
下川坪遗址房址均为“凸”字形窑洞,F2、F4、F5、F6分布集中,有一定布局关系,F1、F3分布零散。从层位关系看,六处房址处于同一层位。该批窑洞房址成批成排分布,门口大致朝南,借助黄河走向依梁峁坡地而建,避西北风,且在周边调查中未发现相关石墙类区划设施,应为一处非石城聚落,这为了解该类聚落形态提供了参考。同样成排窑洞式房址也见于河曲坪头、忻府河拱等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山晚期晋北地区的一般居住形态。下川坪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龙山晚期南流黄河沿岸地区先民聚落和经济形态、建筑结构、社会组织、文化交流等考古学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F5航拍图
▲F5灶址
(图文来源于“文博山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