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流传着一个特别出名的说法!很多朋友说如果跟西方有些国家打仗的话,以后就不用炮弹了,直接扔一些五仁月饼就可以放倒他们。因为这些人是出了名的容易对坚果类过敏。

那么,今天我们来对坚果过敏的原理简单分析一下。西方人对坚果过敏的高发率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遗传、环境、饮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主要原因有大概以下几点。以前,本号也介绍过其他一些有关于过敏的小知识,可能可以作为参考。



1. 基因与免疫系统的先天差异

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西方白种人中某些基因突变(如GATA-3基因、FLG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调控能力,导致对坚果蛋白的过度反应。例如,FLG基因突变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过敏原更易通过皮肤接触引发过敏。

过敏家族史: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家族史的个体更易对坚果过敏,而西方人群中此类遗传背景的占比可能更高。


2. 饮食模式与早期暴露的差异

有人认为可能是西方饮食结构:传统西方饮食中坚果的摄入量较高(如花生酱、坚果零食的普及),增加了频繁接触过敏原的机会。而早期研究表明,过早或过晚引入坚果类食物可能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

可能是饮食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工业化饮食(高糖、低纤维、超加工食品)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削弱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间接增加过敏风险。例如,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可能减少肠道中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3. 环境与卫生假说的影响

目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假说是“卫生条件过优”。

“卫生假说”认为,西方社会过度清洁的环境减少了儿童接触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机会,导致免疫系统缺乏“训练”,转而攻击无害物质(如坚果蛋白)。发展中国家的过敏率较低,可能与其更频繁的微生物暴露有关。其实也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那么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高度的工业化之前,他们也过过这种《雾都孤儿》的生活。他们的病就少了吗?并不是的。所以这只是一部分的说法。当然,就算他有某些角度的道理,也绝对不是建议家长朋友们让小朋友像河马一样在泥里打滚儿。不要听有些人说,过去我们在田野里到处光着脚跑着玩儿不得病,那是由于得病的都基本上不了新闻,过去生育率高,但是夭折率也高,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也包括急性的过敏。

可能的因素还有城市化与污染:工业化国家的空气污染可能增加呼吸道敏感性,间接促进过敏反应的发生。例如,颗粒物污染可能加重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这个是有切实的理论依据的。

4. 诊断与统计的差异

诊断率与意识提升:西方国家较早建立了系统的过敏原筛查机制(如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IgE检测),且公众对过敏的认知较高,导致报告病例更多。例如,英国对花生过敏的统计显示,过去30年发病率显著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诊断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些人的问题曾经由于技术所限查不出来,表现也不明显,现在是查得非常清楚,所以看似是发病率也提高了。

食品标签法规:某些西方国家对食品过敏原的标识要求严格(如欧盟的“八大过敏原”标签法),使得过敏案例更易被追踪和记录。这一点确实是被逼无奈。

5. 文化与社会行为因素

饮食习惯的早期干预:西方近年来的研究(如LEAP试验)表明,早期适量引入花生可显著降低过敏风险,但过去曾长期建议婴幼儿避免食用坚果,可能反而增加了过敏发生率。

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社会中儿童户外活动减少、维生素D缺乏(日晒不足)等因素也被认为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有一部分人在幼年时期被很好的呵护,他们日晒不足,活动也不多,但是在成年以后特别喜欢美黑或者是沙滩浴,把自己晒成那种假装的健康小麦肤色,有些人在过渡期间会很不适应。加重了体内可能的免疫失调。

最后,我们对比中西方的过敏原差异。

在中国,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是鸡蛋、牛奶、虾蟹和水果(如芒果),而对花生和坚果过敏的比例较低(成人约4%对花生过敏)。这可能与亚洲传统饮食中坚果摄入较少、烹饪方式(如高温加工可能破坏部分过敏原)以及遗传背景有关。我们大家很多人都知道,有一部分目前在超市很受欢迎的坚果类确实经常是西方饮食当中比较多的,在中国只有东北或者其他某些比较少的地区,会有小朋友接触榛子和松子,在过去物流不发达的时代,很多地区的朋友接触到的坚果最多也就是花生,瓜子,葵花籽等等。

所以咱们回到开头,是不是炮轰一些五仁月饼就可以打败对方呢?前提是他们得吃下去,而不是照脸打……西方人坚果过敏的高发是基因易感性、饮食模式、环境暴露及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基因检测、饮食调整(如增加膳食纤维)、早期过敏原暴露和免疫疗法(如口服脱敏治疗)来降低过敏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