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确定储君人选后并不公布,而是将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驾崩后,诸王公大臣取出两份谕旨核对无误后,依旨拥立新君登基。



只是“秘密立储”并不秘密,雍正之后的皇帝们要么登基前已是众所周知,要么就不是依照此制度获得皇位。

注:乾隆、咸丰、同治继位前都是事实上的长子且登基也是朝廷上下皆知的事情;嘉庆的皇位来自于乾隆的禅让;道光登基时未找到立储遗诏(自行登基后由皇太后确认);光绪和宣统则是“过继”登基。

不少人觉得,既然无法保密并严格执行,就说明此制度华而不实、显而无用。但是“秘密立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雍正设立此制度并不是想让立储之事成为旁人猜不出的秘密,而是为了集权。

清朝初期的皇帝们远没有不少人想象的那般集权,大清的不少权力实际被“议政王大臣会议”(八王议政)所把持,其中不仅包括立储权,甚至还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谕分主八旗贝勒曰:尔八人同心谋国,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国,七人共赞成之,庶几无失。当择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 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尊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 ……
《清太祖实录·卷四》

努尔哈赤临终前将自己的政治遗产一分为八并分别授予自己的子、侄,要求他们集会共议要务以及推选新君。其后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皇帝,都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推选出来的。



为了回收皇权,这三位皇帝先是依明制改组清廷削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后康熙又效仿中原皇朝的立储制度,剥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最核心的权力。但是中原传统的立储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皇帝掌握着全部立储权。

中原皇朝认为皇帝权力来源于“天授”,所以皇帝的继承人也当由上天决定。嫡长子继承制的生成其实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人力难控的出生决定地位,一切命中自有定数。

另外,中原的立储制度虽然也允许皇帝在某些条件下自行选择继承人,但这种择立只是由皇帝主导并不是由皇帝一人所把持。皇帝不仅需允许朝廷臣工们参与和监督,在很多时候皇帝甚至还得屈从于朝廷的意见。

比如朱棣登基后,一度不想将原世子朱高炽晋升为皇太子(偏爱次子以及朱高炽有残疾,在古代残疾有被天所弃的寓意)。但他最终他还是依从了朝廷大多数人的意见,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

明世宗在皇太子(朱载壡)病逝后始终不立太子,除了忧心“二龙不相见”之外,他也有择立更小的皇四子朱载圳的意思。只是朝廷在立储上的整体意见,一直是册立年长的皇三子朱载坖。明世宗拖了十一年之后,还是依从了朝廷意愿让朱载圳离京就藩。

在这方面斗争最为激烈的,当属“争国本”了。为了择立之事明神宗和朝廷折腾了近二十年,前后一百多名官员被流放、革职。最终皇帝还是被迫让步,册封他并不怎么喜欢的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除了皇帝失意之外,这场内耗也彻底改写了大明的命运。受挫的皇帝从此对朝廷失去了信心,重新开启了宦官政治。皇帝意图甩开朝廷,由自己一人来掌控大明,但结果却是 -- “明亡于万历”。

雍正设立的秘密立储制度不仅将“天授”改为“君令”,还将立储之事变为皇帝一人而决。这是既是贯彻他的治国理念“惟以一人治天下”,也是进一步扩大皇帝的权力。除此之外,也可以让朝廷围绕皇储的斗争和内耗烈度下降了一个档次。

如果不考虑继承人的个人能力,“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严整。但它还是有个无法堵住的漏洞,无德不当立。而历史上所有被废的皇太子,都被扣过这个帽子。既然有漏洞,自然就会产生斗争。

所以一旦某位皇帝有好几个儿子(特别是没立太子时),为了拥立之功,部分官僚就会围绕几位皇子形成不同的派系,进而斗争。这种斗争非常残酷,一旦形成规模,即便官员不愿意参与也会被卷入其中,而失败了搞不好就是全家齐赴刑场。

秘密立储制度则为朝廷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方法,立储是皇帝一个人的事儿,官员们只需要效忠朝廷即可。

除了可以帮助皇帝集权,秘密立储制度也为皇帝们在立储之事上提供了不少便利。

首先,给了皇帝更长的考量期。少了朝廷的干扰和影响,皇帝可以花更长的时间去观察各位皇子的品性能力。某种程度上,这也会激发皇子们的内部竞争,毕竟总觉得父皇在考察自己,得表现更好些 …… 皇子们的这种自我鞭策,对于皇朝来说总归是有好处的。

清朝的好几位皇帝在登基前已不是秘密,其实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反例,反而是制度优势的证明。是选众望所归的人成为嗣君,还是依嫡长制让“何不食肉糜”的人继承皇位呢?



其次,皇帝可以轻松反悔。

皇太子是国之根本,一旦册立朝廷自然就会围绕他形成一派公开势力(例如詹事府),皇太子也可以借助朝廷拥有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皇帝如果想废黜太子(或者太子认为皇帝有这种念头),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刘义隆晚年被太子弑杀、贞观十七年的李承乾谋反、康熙朝的太子废而复立 …… 这些都让皇帝和朝廷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秘密立储之下这又会变得很简单,皇帝只需将旧诏书销毁换成新诏书即可,旁人别说给出反应,连知道都不可能。

虽然雍正之后(包括雍正朝)秘密立储一次也没“秘密”成,但是清廷在立储之事上再未出现过公开争执和斗争,与之对应的损耗厮杀就更小了。所以秘密立储制度不仅不是无用,而是相当成功。清亡后如果不是帝制终结,这个制度绝对会被新朝沿用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