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段诗一样优美的文字来自人教版8年级语文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作者是竺可桢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被誉为“问天”第一人。28岁成为世界知名气象学家之后,竺可桢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选择回国开创气象事业。没有气象人才,他就创办气象专业培养人才;没有教材,他就自己编写;没有设备,他就自己做。他率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中国人开始自主播报天气预报。他与袁隆平、钱学森等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

作者:陈华清

翻开这本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一起走进竺可桢的传奇人生。

竺可桢从小就对大自然很好奇,看见雨纷纷,就问为什么天会下雨,看见云飘飘,就问为什么云会在天上跑。妈妈回答不了他提的问题,就叫他多读书,将来揭开“天”的奥秘。

竺可桢出生于清朝末年,从小目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山河破碎,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刻苦学习。1910年,竺可桢通过严格的留学考试,取得公费到美国读书的资格,他先后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气象学博士。他拒绝美国的优厚待遇,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


1918年竺可桢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影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巨匠——竺可桢》创作手记

竺可桢创建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和气象学专业,编写了《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讲义, 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教材。他在南京北极阁建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物候及气候变迁;组织高空探测,在全国各地建气象测候所;坚持不懈地斗争,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中国气象主权……他被称为“中国气象学之父”。

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为使浙大师生免遭日本侵略者毒手,他率领师生西迁,流亡办学 近十年,以“求是”为校训,把浙江大学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剑桥”。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期肖像照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巨匠——竺可桢》创作手记

竺可桢把西方自然科学和东方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后人把他的作品结集为《竺可桢全集》,全集共二十四卷,约两千万字,展现了他精彩的人生道路及丰硕的学术成就,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竺可桢不仅是中国气象事业的拓荒者,还是中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推进者之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国也要迈向太空。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立即组织科学家研制人造卫星。当年那个孩子满脸好奇地“问天”,后来研究了“天”的奥秘,现在又要组织人员研究“上天”的卫星了。

唐代诗人杜甫有句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竺可桢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像曹操说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对竺可桢来说,星际航行是个崭新的领域。为了向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便于和苏联专家沟通,已经通晓几门外语的竺可桢,还专门请了一个俄文教师。他戴着老花镜,像小学生一样从零开始学习星际航行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一点儿也不觉得掉价。


图片来源:网易

有人劝他:“竺院长,您年纪这么大了,工作这么忙,这些新知识就不用学了吧。再说,您已经是名扬中外的气象学家了,好好休息,享受生活吧!”竺可桢却说:“学不可以已。”他认为担任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一定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不能只懂自己的专业。

可是,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加上国家财政困难,我国研制人造卫星的计划一度搁置。

1964年的金秋十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看着升起的蘑菇云,竺可桢、赵九章深受鼓舞,更期待人造卫星能早日“上天”。

于是,赵九章给周总理写信,他认为人造卫星的发射条件已经成熟,应当尽快恢复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批准,竺可桢立刻着手组织、推进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卫星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工作。


图片来源:网易

1965年,七十五岁的竺可桢原本被安排到北戴河休养,但他放弃休假,不顾年迈的身体,亲自到河西走廊考察,给中国航天事业选基地。

经过详细考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竺可桢选中酒泉作为卫星发射预选地点之一。卫星研制的组织工作完成了,竺可桢才舒了一口气。

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梦想成真,竺可桢激动万分,写诗庆祝:

神州创业本天成,火箭腾空宋代惊。

今日歌音绕寥廓,夺人事迹有先声。


工作中的竺可桢 图片来源:北京时间

1974年1月24日,是大年初二。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竺可桢低烧并发肺炎,再次住进北京医院。

虽然身体越来越差,但竺可桢还是坚持观察物候,坚持写日记。他预感自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便提前交了最后一次党费。面对死亡,他很坦然:“我们应以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的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的时代里,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1974年2月6日,病危的竺可桢动不了身,没办法出去观察物候。

他躺在床上,通过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并颤巍巍地拿起笔写下当天的日记:“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 1—2 级,晴转多云。” 写到这里他感觉很累,便放下笔歇了一会儿。他觉得还要补充什么,又拿起笔,在旁边写上“局报” 二字。

这是竺可桢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他的生命定格在八十四岁。

虽然竺可桢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就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烁在永恒的星空。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

秦文君、徐鲁、汤素兰、李东华、葛竞 等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累计出版100种,发行千万册。该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先锋,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医护人员、工人、农民等,将先锋人物的感人故事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培根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贾玲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