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原定计划的钟声敲响,

任务却还在那里静静躺。

眼瞅着截止日期步步紧逼,

只能匆忙上阵,手忙脚乱一场。

计划嘛,又得悄悄溜到明天藏。


小萱,我做事常拖拉,内心既想改变又有些犹豫不决,让我很纠结。我是不是得了拖延症?这算是一种病吗?

拖延症虽然在名称中含有“症”字,但它实际上并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因此,不必为此感到过分焦虑。今天,跟大家分享,小萱是怎么面对“拖延症”的。



怎样算是“拖延”?

“拖延症”是自我调节的失败,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虽然名里带‘症’,但无论从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还是临床常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都找不到它们的名字。拖延症虽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但程度严重的时候对于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很多人自称的“拖延”其实能在deadline之前基本保质保量地完成,那只是自我调侃而已。很多时候,事情的进度低于预期不一定属于拖延

有些人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估计实际困难,目标确实无法完成,对此需要根据实际设定合理的目标。有些人太“勤奋”,把日常安排得过满,结果反而导致效率低下。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张弛有度效率才高。有些人目标太“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细节,实施无从下手,这种情况需要“问题解决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各个击破顺利完成任务。排除了上述情况,那种主观上“拖着不做”才属于是我们定义的拖延症


应对的经验分享

可视化进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可操作的进度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什么任务,最好贴在醒目处,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提醒自己,有信赖的人督促自己。完成某个阶段任务后给自己一定的奖励,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让任务持续推进。

容许出错,先完成再完美:制定计划时留有余地,不要想当然过于追求完美,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偏差,预留一定的冗余时间和资源。对于多数事情,有一个初步结果总比什么结果都没有要强一点,后面可以在初步结果上慢慢打磨精雕细琢。

随时评估,及时调整:如果长时间在一个方向上停滞不前,不要着急推进,不妨停下来回顾一下前因后果,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一味“死磕”反而浪费更多的时间。最好能结合上文的可视化进程表,养成阶段性评估的习惯,及时调整顺利推进。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对于大多数事情都不拖延,仅仅对于某些特定的事反复拖延,那最好扪心自问一下:这件事情真的非做不可吗?如果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又不是非做不可,就不要勉强自己了吧!

作者:叶尘宇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