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外科学年鉴》曾发表过一组研究数据,约23%的术中失误与医生情绪波动有关,而这些医生中,超过60%的人技术能力评估低于行业标准。
为何水平不足的医生更易情绪失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恐惧会化作愤怒。
压力积累的“定时炸弹”
外科手术是一场精准度达到毫米级别的生死博弈。技术不精者,如同走钢丝的盲人,每一步都战战兢兢。
有神经外科专家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名年轻医生在脑肿瘤切除手术中,因定位偏差误伤了患者的健康脑组织。患者术后瘫痪,家属质疑声浪滔天,该医生从此陷入了心理“黑洞”,每次上手术台时都双手发抖,情绪也变得易怒。
压力并非偶然。《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技术评估垫底的医生,术前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比优秀医生高出41%。长期高压状态下,人的杏仁核(情绪控制中枢)会过度敏感,稍遇刺激便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
更讽刺的是,这类医生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手术遇到困难—害怕被质疑—用愤怒掩饰心虚—拒绝学习新技术—能力持续退化。无能者的咆哮,本质是对自身无力的绝望宣泄。
突发状况的“照妖镜”
经验不足的医生如同只背了题库的学生,考试时一遇到“超纲题”就束手无策。
普利策奖得主阿图·葛文德在《医生的精进》一书中写道:“90%的手术危机发生在最后10%的步骤中。”而帮助医生应对这些危机的,不是教科书上的流程描述,而是千百台手术锤炼出的肌肉记忆。
日本外科协会曾做过一项试验,让两组医生模拟处理术中大出血。经验丰富组医生平均止血时间为2分17秒,且全程心率稳定;新手组医生耗时6分48秒,其中85%的人出现手抖、咒骂,甚至摔器械等失控行为。数据冰冷,却揭开了血淋淋的真相:没有“金刚钻”,连情绪都难稳定!
傲慢筑起的“围城”
最危险的不是知道自己不行,而是不知道自己不行。这种能力越低越易高估自己的“达克效应”在医疗界尤为致命。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调查显示,在自评“技术顶尖”的医生中,有33%实际考核未达标,而真正顶尖的医生,反而普遍给自己打出低分。
外科大师往往冷静得惊人。有“亚洲第一刀”美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曾在一次肝癌切除手术时,遇到患者突发心搏骤停,他一边徒手按压心脏,一边清晰下达指令,全程语速平稳如常。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也曾在学术会议上分享过一句话:外科医生的第一个十年学会“什么手术能做”,第二个十年学会“什么手术不能做”,第三个十年学会“每台手术全身而退”。
从“愤怒菜鸟”到“淡定大师”
技术短板或许能暂时被掩盖,但手术刀却从不会说谎。如何破除技术短板,实现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直面短板,建立“成长型思维”
美国妙佑医疗国际(原美国梅奥诊所)以其严格的医生培训而闻名,他们曾在模拟手术中故意设置失误,让医生当众犯错并接受同事点评。这一做法看似残酷,却能打破人的“全能”幻觉。承认不会,有时比假装会更能救人性命。
以“刻意练习”替代“无效重复”
国际显微外科协会数据显示,主刀500台以上手术的医生,情绪失控率比普通医生低78%。正如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所言:“开刀不只是手艺,而是每天归零的艺术。”
用敬畏之心抵御傲慢之毒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张孝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患者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除了谨慎、尽心竭力,没有其他选择,傲慢、发怒除了添乱,并无益处。
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能力的副产品。当一个医生不再用怒吼掩盖心虚,不再用暴怒转移恐惧时,才是真正站在了无影灯下。
文: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 郑阳春
编辑:胡彬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YTW528H】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