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性别差距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2021年),很多网友对我国性别比例心忧不已:2020年,我国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了3450万!
普通网友担忧的原因很简单,男性人口比女性3000多万,有的人可能会找不到对象。
一些专家特地对此事做了解释:男性总人数比女性多,不代表男性适龄人口也比女性多,青年性别比例还是没问题的,婚恋问题无须担心。
但和“性别人口差距”相伴的,还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同样让人担忧:男女新生儿性别比为111.3!
也就是说,男孩出生111.3个,女孩才出生100个。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新生儿性别比例差异大,是导致“男性比女性多3450万”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男女人数差终归会传导至婚恋适龄人口。
我国“生育性别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出生性别比却不是这样,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什么造成了111.3的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例不均衡,归根结底就是一点:男孩更被看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维仍然存在。
我国生育方面的知识已经宣传了很多年,一二线城市也好、十八线小县城也罢,早就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
但在某些农村地区,或在城市中的个别家庭,“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人依然认为男婴可以“延续香火”。
比如,武汉一位孕妇要生二胎,不知从哪儿听说“吃海带能生男孩”,每天就大量吃海带,甚至把自己吃到“甲亢”。
越是思想保守的地方,“重男轻女”情况就越严重,连一些母亲都有这样的思想。
时间一长,这种情况容易造成隐患,比如农村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天价彩礼、竞价彩礼情况并不少见。
我国为了让出生性别达到均衡,多年以来采取了不少措施。
比如,我国严禁医院给胎儿性别鉴定(医学需要除外),也不允许针对性别的人流,有关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严格监督。
如今人们再去医院,向医生问及“胎儿性别”,医护工作者根本不会接这个腔。
再比如,我国不断普及性别平等思想、关爱妇幼的保障问题、完善女性保障等举措,让传统父母认识到“重男轻女”是一种陋习。
思维的转变是缓慢的,我国2020年的111.3性别比,已经是多年来不断改善的结果,要知道在2010年前后,我国的性别比达到惊人的122!
可见,我国为性别平衡做出的努力,是有很大效果的,如今又是5年过去,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改善了吗?男女总人数差距减少了吗?
如今的情况,根本想不到
2025年1月,我国已经给出了最新的性别数据:男性人数仍然比女性多,但多出来的数字已经不足3000万,目测再有一二十年,男女人数就会达到平衡。
而在出生人口比例上,我国一胎情况和五年前差不多,但二胎的性别比,已经达到正常的比例——106.7!这是非常喜人的进步!
有的网友对此奇怪:二胎男女出生性别不是还没平衡吗?为什么就正常了?因为正常的出生性别比例,不是100,而是103~107之间。
男婴较女婴更脆弱,成长过程中,夭折的几率比女婴更大;而人类社会对男婴的需求,也比女婴多一点,因此男婴比例高一点点是正常的。
中国的男女性别状况,正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性别总人口比例逐渐平衡,目前已经达到104.34∶100;
出生性别方面,年轻一代的夫妇越来越看重“儿女双全”,二胎中的女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从二胎性别比就能看出。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男女性别平衡的情况。
但是,我国目前的出生人口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三胎的男女比例远远超过历史顶峰,极端的地方甚至飙升到177!
而且这一情况不分地域,哪怕经济情况较好的上海,三胎的性别比也是很高的。
在新生儿总数中,三胎的数量是很少的,影响不了总体比例。但生的起三胎的家庭,经济状况都远超普通人,受教育水平也不低。
这部分人对男孩如此执着,说明“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还有部分残留,哪怕是富裕地带、富裕家庭。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根据我国最新的生育报告,我国生育情况有所好转的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愈发明显了。
老龄化需要重视
到2024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2亿2千万!
这个数字自2015年便不断走高,近两年增势稍有放缓,但总人数还在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的总人数已经连续第四年减少,可见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越来越深了,年轻人要肩负的养老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我国尽力地提高出生率,就是为了让老年抚养比低一些,让年轻人的压力小一些。
而如此情况下,更显得“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宝贵!
老人年纪大了,终究要面临“养老”的问题,可现如今,哪还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年轻夫妇成了家,赡养双方老人是应有之义!
女孩在养老问题上的付出,一点都不输给男孩儿,现代的80后、90后,在这一问题上看得很清楚,今后的出生男女比例会越来越健康。
结语:
人口形势已经略有好转,我国当前要做的,就是继续推进男女比例平衡,继续鼓励新生儿的降生,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解。
希望我国的人口形势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