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万科管理层上演“大换血”!
2月6日,万科发布了内部文件,里面表明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不再由郁亮担任,而是由万科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以下简称“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接替。
此外,即将还有10名管理人员将正式在万科任职,而这些人员都来自于深圳国资系统。
这也意味着,万科将在深圳国资的领导下,开启全新的发展篇章。
素有 “房地产标杆”之称的万科,凭借着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良好的财务状况,曾多次在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债券,对公司的业务拓展和资金筹集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万科债券的发行规模较大,且信用评级较高,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
伴随房地产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加剧,让房地产界曾经的优等生万科,也不得不高喊出口号——“活下去!!!”
据万科A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198.95亿元,同比下降24.25%,
负债率72.42%,投资收益7350.07万元,财务费用39.25亿元,毛利率9.5%。
种种数据说明,万科在走下坡路。
不只如此,万科的年度销售金额也从2017 年的5298.8 亿元,到2024 年的 2460.2 亿元。
短短七年,销售额下降近3000亿。这家业内标杆公司,正在应对前所未有的行业严冬。
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导致万科债券近乎崩盘的直接原因,主要来源于“大环境”。
除却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多边贸易摩擦等原因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最重要的是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叠加近些年来,政府陆陆续续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用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例如: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旨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投资和投机行为。
因此,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房地产销售下滑成常态。众多中小房企纷纷倒闭,大型房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对于万科而言,这就直接导致其不再“繁花似锦”。
严格的调控政策可能会限制其业务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导致其销售下滑、资金回笼变慢,对债券的按时兑付构成威胁。
从财务数据来看,近年来万科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跌,截至2024年9月达到-7.66%。
偿债能力也由2023年12月31日的1.10降至2024年9月的1.35。偿债能力的下降,代表资金链紧张。
同时,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在2024年出现大幅下滑,由2023年的2.35亿跌至-48.48亿,这意味着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减弱,难以应对债务的到期偿付。
综上所述,万科债券崩盘是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直接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了债券市场对万科的信心动摇,并最终引发债券即将崩盘的局面。
而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其债券崩盘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公司自身、相关行业以及整个债券市场都带来了显著的冲击,股价波动明显。
崩盘事件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大量抛售股票,股价持续下跌。
同时,信用评级机构根据万科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由于债券崩盘,其偿债能力受到质疑,信用评级被下调。
这不仅增加了公司未来融资的成本和难度,还凭其一己之力,差点带崩了房地产债券市场。
这几年,万科在自救的道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便是对公司组织架构做出了深化改革,加强了开发经营业务的组织集约化建设。未来的开发经营,将会通过下沉业务前线,来对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操盘。
即对华东、南方、北京、西南、华中本部等五个区域进行了职能精简,定位为开发经营本部派驻的“前方指挥部”,不再设置后台保障类职能,仅保留项目前方人员,并且设置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业务职能。
此外还加大库存去化力度、资产处置、计提减值、通过店铺升级、提升多种经营收入,开源节流,多管齐下。
另外,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还表示,公司已经制定了“瘦身健体”的一揽子方案,并统筹好降负债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在房地产新发展阶段继续领跑,公司将坚定瘦身,调整融资模式,降解风险。并在未来聚焦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租赁公寓,来让公司重新走到可持续的轨道上。
可惜不尽如人意的是,即使万科做了如此多的功课,依然挡不住颓势。截止至2024年三季度末,万科依然还有9828亿元的合计账面负债账面。
虽然相比2023年同期的1.24万亿,已经降了两成多,但总负债规模依然庞大。
不仅亏损严重,盈利预期也不甚乐观,预期得到2026年,归属净利润才能实现小幅正增长。
可以见得,万科的想要按期承兑相当“伤筋动骨”,只能在“瘦身”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加快资产处置,尽可能回流更多现金。
最终成功穿越周期,实现逆风翻盘。
参考资料:
1、融通联合《地产一哥万科债券,“崩了”》
2.深蓝财经《万科债券,又崩了》
3.不良资产情报局《万科凭一己之力,带崩了房地产债券市场》
作者:梁多多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