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律师博主发帖称,已经有两名律师主动提出停掉社保,暂时不交了,就是因为不挣钱,一年到头挣的钱是负数,惨吧!
因为律所是不承担律师社保的,都是自己出,律所只是帮你代缴,这就是没有资源的律师。
有资源的律师在邢台这个几线小城市一年轻轻松松100万,而且还是执业才2年的律师,把执业10年以上的老律师气的心脏病都犯了,你的努力和经验在资源面前不值一提。玩资源的律师把资源倒手卖了都挣钱。
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公平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包括在律师行业,其实很多律师的权益被侵害也只能吃哑巴亏,这就是为你们伸张正义的律师,没想到吧。
律师这个行业说一九定律都是少的,青年律师生长太难的。 都知道律师挣钱多,谁知道每年有多少律师被淘汰的,大家永远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头部律师。不黑也不捧,实事求是说青年律师的现状了。视频不敢拍了,被律所批评了,因为传播的不是正能量。可笑吧,说实话真难啊,可笑,可笑,可笑…
-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浪潮。
我们来看看部分网友的跟帖和评论:
我打官司追回欠款,但一打听律师的出场费,吓得我连官司也不想打了。
参加过几次开庭,觉得律师在法官面前作用不大(刑事案件)。
我接触过的几名律师非常有钱,他们也是冰火两重天吧。
如今律师数量过剩,僧多粥少,早就过了光鲜亮丽的时代了。不少律师为了生存。甚至蹲点交警队事故科,骨科医院住院部,劳动局门口发名片揽活了。
我儿子的小娱乐公司每年付给一个律师五万费用,基本什么事儿也不管,没有什么大用途。
律师行业也这么卷了,一直觉得这个行业比较好。我听说我们这里的几个律师挣钱能力强,一年百十来万,有法律顾问费,有律师费,等等,很是羡慕。
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必须认真努力的,精心专业,否则都有失业挣不到钱的时候。
- 无独有偶,此前有网友曾发帖称,今年律师到底有多难?
今年(2024年)已过一大半了,收入10万,除去管理费和社保,还能剩下个几万块。每天都在想如何开拓案源,却并没有效果。最近在想要不要去摆摊,卖钵钵鸡。可是感觉深圳的路边摊生意也是不行。
好焦虑,昨晚又睡好。律师副业都能干点啥呀?听听大家的建议!谢谢!
1、律师行业现在是越来越卷,僧多粥少的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二八定律吧,20%的人脉资源丰富,案源源源不断,收入在顶部,中间一部分勉强还过得下去,最低层占大部分人,有的还能维持生活,有的只是维持生存,有的可能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就是律师行业的现状!
2、很多刚执业的律师压力更大,所以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年轻律师都注销证了,改行去做别的行业了,还有很多学法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改行了,考公考编去了,或者做别事情去了,根本连证都不考,过去很多人认为律师很风光赚钱又多,现在只是很少一部分律师赚钱,所以还是建议报考法律专业还是要慎重为好!
- 不可否认的是事实,近年来,中国律师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根据司法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执业律师人数已突破70万大关,而案件增长率却仅为1.6%。这一组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法律服务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2023年,司法部发布《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相较于我国14亿人的人口基数,初步计算,2022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约为4.6人左右。同比分析,2022年全国执业律师人数比上一年度新增7.68万,涨幅超13%。按此增速,2023年有望达到70万人左右。
而当前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上述博主提到的供需失衡问题,律师这个行业说一九定律都是少的,青年律师生长太难的。法律服务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在供给端,中国律师队伍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扩张。2023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达到8.5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各地律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3000家律所。
而在需求端,传统法律服务市场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乏力态势。企业法律顾问需求增速放缓,诉讼案件数量增幅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缩减了法律支出预算。
-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法律服务市场价格战的爆发。
一些中小型律所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不得不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维持业务量。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也让许多执业律师陷入生存困境。
而另一方面,法律服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端法律服务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基础法律服务供给过剩。
在高端法律服务领域,精通国际商事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律师仍然供不应求。这些领域对律师的专业素养、外语能力、国际化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基础法律服务领域,大量普通执业律师面临着案源不足的困境。许多律师不得不通过办理简单案件维持生计,难以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了我国法律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目前,优质法律资源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大型律所,而广大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型律所则面临发展困境。
- 有律师近日发帖指出,律师行业的“达尔文困局”。
2025年,中国律师人数或将突破90万大关,但案源增长率仅1.6%的冰冷数据,揭开了行业残酷的真相:律师产能过剩”时代已至。
数据悖论:2018-2023年律师人数年增12%,但同期民事案件代理量增速从双位数跌至3.4%,2024年法院收案增速更暴跌12.77个百分点; 生态失衡:每万名人口拥有律师数从2010年的1.3人飙升至2025年预计的6.4人,而社会法律需求并未同步爆发。
这场困局像极了达尔文笔下的“物种大爆发”——当生存资源有限时,进化与淘汰将成为主旋律。
因此,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律师行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必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律师事务所应当注重专业化建设,在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专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要开拓新兴业务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合规、区块链法律服务等新领域不断涌现。律师应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拓展业务范围。
当然,行业协会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维护行业秩序。不能反复出现纵容恶性竞争的情况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律师行业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危机。很多问题根本不需要找律师了,AI就可以完美回答。
总之,当前中国律师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每一位执业律师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站稳脚跟。否则,就是低端的打工人,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