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遂宁籍音乐人何琪、四川“清音皇后”卢国珍演唱的四川清音版《幺儿嘞》走红网络。该作品用质朴而动人的旋律,直击无数漂泊在外游子的内心,将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月13日,79岁高龄的卢国珍老人在遂宁的家中接受媒体采访,分享关于清音创作与传承的故事。



遂宁籍音乐人何琪与四川“清音皇后”卢国珍(右)

创新

传统清音碰上民谣

四川清音,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它是将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巴蜀本土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形成的一种别具情趣风格的全新艺术形式。尤其到了清代晚期,这种以四川方言演唱的艺术形式日渐成熟,发展到了100多支曲牌,开始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城市乡村,巴蜀大地上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一派盛景。

卢国珍老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四川清音,作为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遗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已收获了“清音皇后”“清音艺术家”等诸多荣誉。



卢国珍演示清音技巧

清音碰上民谣,这次全新的合作缘从何起?“主要还是《幺儿嘞》这首歌好,第一次看到原作就引起了我的共鸣,很接地气。”卢国珍说,腊月二十八,何琪从北京回到遂宁后便找上了门,提出来一次清音与民谣结合的创新探索。

词接地气,曲子也好,卢国珍便应下了这个请求,与何琪一同从唱法腔调开始入手,用清音的唱法重新演绎《幺儿嘞》,不仅有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也融入了清音韵味。“像‘城里面的路很宽,却是一环套一环’这句词尾,就加入了清音中的哈哈腔烘技巧托氛围,听起来既上口也很表现作品,太安逸了。”

如何唱好清音?卢国珍总结了三个关键点:激情地唱、自信地唱、用心地唱。“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唱。”卢国珍说,唱《幺儿嘞》时要感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亲和爱,才能发自内心地唱好一支曲子。

虽年事已高,但只要唱起清音,卢国珍总是神采奕奕,面对镜头也总是保持着登台表演的庄重,以最好的状态展示清音艺术。

《幺儿嘞》合作后,卢国珍和何琪还打算把不少好听的清音老段子整理出来,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让更多人喜欢上四川清音。

“以前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随时记录保存清音歌曲,像我的老师就没有留存多少影像记录下来,这也是我遗憾的。”卢国珍说,自己爱了一辈子清音,学了一辈子,现在要教徒弟们一辈子清音。

传承

让更多的人爱上传统艺术

“布谷鸟儿咕咕叫哇,飞出山林往南飘……”2月13日下午,卢国珍家中歌声阵阵。当天,卢国珍的6位徒弟相约来到老师的家中。

2004年退休后,卢国珍仍为传承弘扬四川清音倾注心血,深入社区、走进校园,将清音艺术教授给更多人。

“行动不便,现在都是在家里教徒弟们。”卢国珍说,去年参加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公益培训班授课,都是由徒弟背着上下楼前往。



卢国珍在家中指导徒弟

虽然行动不便,但卢国珍一直关心着四川清音的发展。遂宁市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高利红跟着卢国珍学习清音十余载,与师傅一起不断创新作品,并积极参与推广。“去年我们创作了《一抹青色幽》和《一片落叶》两首曲子还获了奖,今年还要参加更多的比赛,把清音唱响。”高利红介绍,全新创新的《一抹青色幽》,灵感便来自遂宁宋瓷博物馆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瓷器,希望借此宣传好四川清音和家乡遂宁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卢国珍和徒弟们也持续进行着四川清音的传播、传承工作。2018年,卢国珍被遂宁市船山区新盐市街小学聘请为名誉校长,作为四川清音的省级传承人,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念,助力清音艺术走进校园。



卢国珍与徒弟们合影

卢国珍大徒弟、蓬溪县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李友琼说,为更好在年轻人中宣传清音文化,她们将不少清音内容进行了修改。“像四川清音《三个八点钟》原本讲的是大人上班,我们改成孩子的‘八点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清音。”

让卢国珍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人正在重新了解、爱上四川清音这门传统艺术。自己的上百名徒弟,正活跃在各类舞台上,汇聚成推动清音传承的重要力量。(来源:遂宁市文联 川观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