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乐居场是一条路,也是一片区域,乐居场地处东南城角直对处,穿过太乙路与环城南路十字,沿咸宁西路东行300余米,右拐就是乐居场。乐居场的正北面是东关南街,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条咸宁西路。乐居场历史悠久,盛唐时期便以存在,大唐东市所在区域大部分都在这里,东市市贾云集、贸易繁荣,是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经常出入之地,也是游兴庆宫时,休息落脚的地方,常有大批车马聚集停放于此,就像大唐的停车场,因此这里被称为“落车场”,“乐”与“落”同音,“车”和“居”同音,后雅化为“乐居场”,即暗合白居易“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仁者情怀,又昭示着“安居乐业”的永恒追求。这个说法也给乐居场增添了一番趣味。



嘉庆年间乐居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堡子,堡子被城墙围着,一条南北村道将堡子分为东西两半堡子,有四条巷子,四条巷子共修有五个堡子门楼,北门楼悬挂“真武阁”的匾额犹存帝王御笔风骨,西门楼悬挂“兴隆堡”的匾额见证着市井繁华,据探讨十有八九是当地的村名,东门楼悬挂“紫气东来”的匾额氤氲着祥瑞之气,南门楼上“安逸门”三个大字寓意守护着岁月静好。巷口各有涝池,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涝池里洗衣物。



解放后,乐居场由四条巷子变成了六条巷子。1955年9月入社成立生产队,人民公社化时村里成立了乐居场大队,辖五个小队。1979年,乐居场一、二、三、五小队改制为碑林区乐南村,四小队改制为碑林区乐北村。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乐居场南村和北村分别于1988年、1994年撤村转户,随后,乐居场东村、南村、西村、北村居委会相继诞生。1997年香港回归,乐居场的男女老少齐心协力,迅速组建了南北锣鼓队,秧歌队、社火。2000年10月,乐居场社区成立,乐西、乐北两个居委会合并为乐居场第一社区,乐东、乐南两个居委会合并为乐居场第二社区。



2008年,乐居场搬迁改造,打通了经九路友谊东路至咸宁路段,开通了交大西北至建东街道路,拓宽了乐居场正街,如今的乐居场,烟火气与商业气息交融,以“安居乐业”真正诠释着“乐居”之意。



乐居场第二社区一直以来,都把居民的办事体验当作重中之重,始终致力于改善居民的办事环境。过去老旧的社区办公点空间狭小,设施陈旧,每到办事高峰,就显得拥挤不堪,居民等待时也颇为煎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社区书记多方奔走,积极协调,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与努力,社区终于搬迁至新地址。如今,新的社区服务大厅宽敞明亮,按照“区域划分”和“动静分开”原则,社区内部西片区域为“服务区”,主要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矛盾调解、教育培训等服务,同时作为社区办公区域;东片区域为“活动区”,主要为居民提供跳舞、健身、娱乐等空间;东西区域进行隔档,确保“互不干扰”。通过调整功能布局,既保证社区便民服务正常开展,又保证社区文化活动常态举办。布局科学合理,还提供了居民休憩的沙发和桌椅。



不仅如此,乐二社区还精心打造了“四乐安居、邻里共聚”特色党建品牌。乐邻:居民自治,和谐邻里。通过构建并实施“12345”工作法积极开展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导向,持续完善板凳议事会与“1+3+n”矛盾调解两个机制。乐聚:文化盛宴,凝聚人心。将社区办公大厅改造为“乐聚舞台”,塑造社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核心地标。乐教:启智育心,共享知识。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利用社区活动室精心打造了“乐教启蒙屋”,为辖区提供了一个多元化、趣味性的学习平台。乐养:颐养天年,健康相伴。社区设立了养老服务站,提供日间照料、养生保健、助餐送餐等贴心服务。



今后,乐二社区党委将依托特色党建品牌和全新的环境,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个温馨的家园里,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快乐,共同书写社区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